2020-1-12 19:36 /
适用范围包括 现代的动画 电影 电视剧 漫画,不包括音乐,舞台剧,小说,舞蹈,大型游戏项目等。【2024.2加注:本标准侧重与人格化创作者的沟通过程,是一种体会,对于基于纯粹商业逻辑大型项目内零碎的人性,本评分的维度选取则存在偏颇,对于那种作品,观察要胜过体会】

创建目的 合理评分,保留个人情绪的波动但又不为其左右的处理方法,备忘录

BGM评分(单维度评分):
5分=血烂(所含的维度内容几乎可忽略)
6=算不上好(有不多)
7分=会推荐(有较多但不太合适)
8分=力荐(有较多且较合适)
9分=神作(非常合适)
10分=神 (GCMG)

维度总分:
25≤x≤50
25≤x<30               意味着不值得看的烂片
30≤x<35               意味着会推荐给喜欢其中某些要素的人观看
35≤x<40               意味着可以推荐给不了解类别且不特定喜好的普通观众观看
40≤x<45               意味着可以推荐给任何人观看
45≤x ≤ 50               意味着人类都应该看  



评分的五个维度

内容:作品具有教育意义,观看作品可以让普通观众对某些方面的知识有所学习或产生兴趣,并且可以根据相关主题创作出让业内人士会心一笑的趣味内容。

情感线:充分阐述了角色之中重要人物的用来推动剧情程度的重要情感的产生和结局,包括通过情感发展的表现方式展示出来的角色的(现实与心理学意义上的)双商(真实度等指标)。

画面表达/表现技巧:投入在画面表达上的经费和技巧是否足够充分的支撑了故事希望和需要表达的氛围。如果声优或者音乐特别出彩,也可以给这个维度加分,【注:但是音乐一般都在实际打分时会被略过(观看习惯问题),所以不应把表达的低分理解为音效和音乐的低质量,该维度(因为我的音乐鉴赏水平有限导致)与画面和镜头表达关联度更高】

完成度:作品展开是否无意义的突兀,是否有充分设置伏笔,是否有进行必要的充分回收,剧集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是否有主题,细节是不是为了主题服务。通过细节展现出来的世界观在科学、哲学等各种意义上的深度也是被包括在此维度进行探讨的。

观感:最主观的部分。观看作品的过程中对内容是否留下了深刻印象,是否让观众心中产生了不舍或者别样的深刻情感。

维度选取:
1.从方法论来说,为了尽量避免个人对题材和价值观的附和度造成的评分误差,经过考量,最后主要从通过创作难易度体现出来的作者创作水平的角度选取维度。
2.从动机来说,我试图建立能够区分依靠大量添加各种“流行元素”和禁不起深思的“通用套路”来迎合观众创作出来的简单流水线作品和真正有认真对“通用套路”进行解构和思考并且对“流行元素”有所取舍和添加从而形成有个人风格的较为优秀作品的判断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试图区别骗子与信徒,商人与创作者。
3.从深层动机来说,我认为判断作品是不能不考虑背后的创作者的【2023加注①:此处的不得不考虑创作者的深层逻辑是:作品本质上是一个桥梁,真正重要的是隐藏在背后的创作者与观众的沟通过程。而我所谓的考虑背后的创作者真正表达的是,和人与人的交往一样,判断对方的真诚程度。创作物本身就是作者释放出的沟通意愿,读者可以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所以创作者越真诚,作品也就越有价值,创作者越虚伪迎合,这个过程也就越成为操纵或者纯商业行为,也就越没价值。同样的对观众来说,越是真诚的理解创作者,这个过程和其中诞生的言论也就越有价值,而如果无意沟通一味强加自身价值观给作者,也就是破坏了这个最重要的沟通过程。所以一直对创作者提出无理要求和自以为是的指责作者的观众们,他们所注视的“创作者"并非以创作者的身份存在,因为他们无视了真的创作者的本质:沟通意愿,因此也就无视了创作者,所以这些观众自身也就不成为观众(因为这是个相对概念,没有观众就没有创作者,没有创作者也就没有观众,正如没有光就没有暗),这些观众的身份和他们所指责的那个纯肉身而非概念化的创作者一样,乃是zz信仰的受害者与工具。而整个指责过程自然也就无视了整个创作行为,这种做法并不是我这里说的“考虑背后的创作者”,二
#1 - 2020-2-22 01:06
(T酱终末旅行)
实际使用来看的话,这套评分在不还原成50分制的前提下,用bgm的十分制事实上没法让我对作品做很精确的区分。

如果我试图保持客观,往往会把优秀的作品埋没,如果我随观感而动,还是会给出虚高的分数,但这种误差随着作者水平增大而减少。

但是这套评分真的对于耽于商业套路的作品有极高区分度,几乎都可以准确区分创作者的水平,对于大师和小匠区分度很高。

这个时代是比任何人预想的都要更复杂,更难以把握,试图抗争的结果也往往是不自觉的随波逐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认为而且心安理得。

人在群体中寻求安心,异化出去意味着痛苦,痛苦带来智慧,但并不会使人特别。

也许,人就仿佛是人类这个种族的一个器官,激进还是守旧,都是人类的机体的防御机制的一部分,共同维持人类未曾改变过的一些本能。

我放弃了,GG。
#2 - 2021-10-25 12:46
(T酱终末旅行)
分数范围为 25-50,目前的最高得点为 狼的孩子/红猪 45、
22更新: 来自新世界/攻壳机动队 SAC 45
#3 - 2022-2-1 18:05
((((X〃∀〃X))
非常具有参考作用,谢谢!
#3-1 - 2022-2-1 20:48
T酱
谢谢。
#4 - 2022-6-6 00:07
(T酱终末旅行)
从小圆论情感线维度和评分角度的聊天记录,删去聊天者姓名和时间

魔记也有不少问题,但综合游戏和动画,故事的扩展和细节上,都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 我承认小圆原作的艺术感染力和大胆创新的美术风格很好看,但世界比较空洞的问题也是存在的。
魔圆本篇的话世界观是空洞,但是主要是怕继续弥补世界观会达不到原作的高度。加个魔纪外传也好,不然魔圆就要死了无人问津了。魔圆实际上还有很多官方外传漫画出来弥补世界观的。我最喜欢的一部就是魔法少女塔鲁特(贞德)。这部漫画应该是最考据史实也是最好看的一部。


魔圆本篇的话世界观是空洞,但是主要是怕继续弥补世界观会达不到原作的高度。加个魔纪外传也好,不然魔圆就要死了无人问津了。魔圆实际上还有很多官方外传漫画出来弥补世界观的。我最喜欢的一部就是魔法少女塔鲁特(贞德)。这部漫画应该是最考据史实也是最好看的一部。
小圆原作设计精巧,故事展开紧凑好看,美术风格独特,是精巧的艺术品,如同欧亨利构思精巧的短篇小说。
这样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思路,能通过前后相反的强烈对比(好人其实是坏人,好东西其实是坏的,最好到最坏又从最坏到最好的转变),把强烈的印象植入到读者的心里。

但如果跳出这种印象,就会发现和虚渊玄的其他作品一样,世界空洞,细节缺乏,人物比较僵硬(个性单一无层次感)且工具化(伴随着事件出场,一直在做一件相关的事,用完就找个借口退场)


这些问题,都在魔法纪录里得到了弥补和改善。


这是我喜欢魔法记录的原因:有魔法记录的世界观和人物细节的扩展,我终于可以好好欣赏小圆原作了。


纯个人看法

小圆原作设计精巧,故事展开紧凑好看,美术风格独特,是精巧的艺术品,如同构思欧亨利构思精巧的短篇小说。 这样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思路,能通过前后相反的强烈对比(好人其实是坏人,好东西其实是坏的,最好到最坏又从最坏到最好的转变),把强烈的印象植入到读者的心里。 但如果跳出这种印象,就会发现和虚渊玄的其他作品一样,世界空洞,细节缺乏,人物比较僵硬(个性单一无层次感)且工具化(伴随着事件出场,一直在做一件相关的事,用完就找个借口退场)
其他我倒是有些同意,但魔圆我倒并不没有觉得人物僵硬,我觉得光是十二集已经把人物性格塑造好了

可能我没有理解人物僵硬的意思


你能举个并没有人物性格单一无层次感的例子吗


没事,我也表达的不是很好。我的意思是人物的某一个面塑造的很好,印象很深,但人物却不够真实。
所谓层次感,我大概是想说这个人物
1.要有真实感,少点工具感
2.具有人最重要的能力:根据场景变化吸收信息,并由此改变自身的能力
与其举一个无层次感的例子,不如举一组对比来看:终将成为你的侑和魔法少女小圆里面的焰,他们在剧中都是对另一个角色的追求者。
角色自身要有自身的状况,不能仅仅只是为故事场景目的和环境服务的工具人。
侑有自己的家人,从小的时候就通过小说漫画向往恋爱的感情,行为上在追逐灯子,另外一个方面她也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向往漫画一样美好的爱情,希望从激情开始,而不希望主动投入一段感觉不到不心动的感情。
除此之外她是个关心他人的普通人,她的体贴有姐姐雨伞的剧情和与初中时期的朋友的友好关系佐证,而且这些为了侑而存在的角色,她们也在感受并验证侑自己的变化,这些事主线灯子之外的侑自己的动机。
并且伴随着剧情的进展,侑作为一个角色也在逐渐认识到自己真正的想法,剧情的进展是一方面,而侑本人做出的选择则用了很多篇幅通过描述他之前的人生,朋友,家人和经历,表明,她的选择是基于之前的人生经历而做出的,而不只是剧情需要。
这些努力,构成了真实感。
相反,小焰则完全没有介绍她的家人,父母,甚至她都没有除了小圆之外的朋友,这一切都用一句简单的设定,这个人比较害羞,文静,全部概括过去了。
而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一个害羞,文静的人往往都会有爱好,或者至少会有解释自己处境的一些思想状态和想法。
原作中一句话也没有提,仿佛这个角色是从真空之中瞬间长大到15岁的。这个角色出场就和麻美只是为了展现魔法少女的强大能力的光鲜和任务的残酷性之间的对比而出场并很快死去一样,小焰也只是为了扮演一个看起来是无情的人,但实际上却是最温情人的这种对比的角色。
这个角色没有过去,出场就只有对小圆的强烈感情,作为她行为的全部动机,而这个行为则是剧情展开的关键,是可以摆脱轮回的关键,也是整个剧情从最绝望到最希望之间这种最强烈的剧情冲击力展开的关键。
换句话说,小焰人物的存在只是因为她有一个强烈的动机,她强烈的动机的存在则是为了制造整个故事剧情最强烈的对比,这个人物的存在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是以一种强烈的情感动机,作为剧情推动的一个动力。是工具人。
让我试着举一个更有意思的例子。如果把小焰的角色替换掉,比如在小焰轮回了无数次最后放弃了,就在她放弃的那一次轮回,小圆和另外一个魔法少女相遇了,另外一个魔法少女经历了轮回了数十次轮回,然后就替代小焰加入故事,然后呈现给观众,故事一点问题也不会没有。
但终将里,我们把侑的角色尝试替换掉:侑在那次桥下和灯子对峙时候,觉得灯子太麻烦了放弃了,然后灯子换了一个学妹去勾搭,那个学妹也和侑一样宣称自己不会喜欢别人。你觉得故事会出问题吗?
问题大了。根据终将故事的感觉,仲谷必须重新刻画那个学妹为何表示不会喜欢灯子,并详细介绍她是否会接受灯子,并且侑的事件也会给灯子今后的可能的选择留下影响。也就是,侑不是随便一个只是做一样的行为的角色可以替代的,焰却可以。

或许是同样的感觉:角色应该根据周围的变化改变自己,而不只是改变自己的行为。这种心理过程需要角色有过去的一面和将来的一面,而小圆里的角色,比如小圆,都是根据自己最初的一面做出最终的选择:因为小圆一开始是个好孩子,你的孩子不会做坏事,妈妈,你就让我去吧。
我要质疑:我相信如果没有侑和灯子的这一段故事和交往,侑最后不会做出现在这样的选择。
但如果我们把所有设定在一开始就告诉小圆,并告诉她她可以实现任何愿望,那她许的愿望和现在也大概率不会有变化:小圆的本质并未受到故事影响,她还是一开始的她,故事中间只是为了影响观众,而不是角色。



这一段
我想聊下

我仔细想了想

魔圆和终将有个不一样的地方是

魔圆是有五个主角

但终将是双主角

而且要在十二集完成一个故事的话

给每个人篇幅都会比较少

我不太能理解为什么说可以把小焰给替换掉

我说的是结果,你似乎觉得我在比较作品优劣了····

我上面也说了

小圆原作设计精巧,故事展开紧凑好看,美术风格独特,是精巧的艺术品,如同构思欧亨利构思精巧的短篇小说。

我知道你没有在比较优劣

但我只是觉得

世界空洞,细节缺乏,人物比较僵硬且工具化是它的缺点,但终将则这方面是长处。

如果把小焰换掉也要重新塑造一个新的妹子吗?

是的,所以也许是篇幅所限,虽然据我对老虚的了解,我觉得虚渊玄的能力也是一方面,总之小圆最后在这方面没做好。
某个方面没做好,不影响整体的出色。

为什么小焰会开始轮回还是因为小圆和她的相遇已经小焰自己的性格导致的

顺便一提

为什么小焰会开始轮回还是因为小圆和她的相遇已经小焰自己的性格导致的
 只要是一个会和小焰做一样行为的人出现就可以了,这里我想说的是


你觉得魔纪角色塑造得空洞吗?

行为定义了小焰,而不是其他。

动画依然挺空洞的,但提及了不少家庭和魔法少女社会的事,比原作强。


那你觉得小圆这个角色塑造得空洞吗

关键是这里

人物的存在只是因为她有一个强烈的动机,她强烈的动机的存在则是为了制造整个故事剧情最强烈的对比

有家庭也有朋友

目的性鲜明。

所有角色创造出来,都是为了剧情展开服务。但只为了剧情展开服务,则是不能接受的。

角色自身的丰富也是很重要的啊

小圆的真实感确实塑造的还好。所以小圆的问题是,故事其实没有对她产生影响。

我上面分类了的
请别太纠结我的说法··是我个人看法而已。
我也喜欢小圆脸系列的,是个优缺点都鲜明的系列。

这并非是必须画篇幅刻画的东西,侧面描写也可以,但像小圆这样让角色的这些部分直接不存在了,则是非常极端有损人物层次的做法。

我其实看了一遍你的对于说角色空洞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

但我在想

顺便一提,原作里我最喜欢的角色就是小圆

不是因为她是神,而是她最像一个人。

如果说花太多部分去刻画的话不会影响读者对主线剧情的观赏吗

有时候会的,要视故事类型而定,也可以缩减描写的篇幅,必要的话甚至可以只通过侧面描写和按时来表达(比如一封扔在小焰垃圾桶里的父母寄来的信的镜头之类的),但我觉得愿不愿意画篇幅是态度问题。我借用我之前发的评分机制里的一段话来表达我的态度:


但据我所知

所以你觉得如果再加一些对小焰其他方面的描写会更好一些

大师们的作品总是每个维度都做的不错。比如白箱,宫崎骏的千与千寻,红猪,细田守的作品,攻壳机动队,来自新世界啥的。

小圆现在就已经做的很好了,优点很突出,爱的人超爱。加入这些反而可能会暴露作品这方面的薄弱,反而可能破坏节奏,降低我之前说的强烈对比带来的观感,这就像短篇小说,目的在于制造冲击力,而小圆脸做的就不错啊。
不过如果加入这些,至少肯定会让我对作品评价更高。比如我对友奈的评价就更高,但友奈就是没小圆火啊。

我觉得你提的关于人物塑造空洞这个点倒是很新奇

所以火不代表好··我是这么认为的。我之前也说过···

如果从你说的角度看我无法反驳我觉得有道理

让我试着举一个更有意思的例子。如果把小焰的角色替换掉,比如在小焰轮回了无数次最后放弃了,就在她放弃的那一次轮回,小圆和另外一个魔法少女相遇了,另外一个魔法少女经历了轮回了数十次轮回,然后就替代小焰加入故事,然后呈现给观众,故事一点问题也不会没有。
但终将里,我们把侑的角色尝试替换掉:侑在那次桥下和灯子对峙时候,觉得灯子太麻烦了放弃了,然后灯子换了一个学妹去勾搭,那个学妹也和侑一样宣称自己不会喜欢别人。你觉得故事会出问题吗?
问题大了。根据终将故事的感觉,仲谷必须重新刻画那个学妹为何表示不会喜欢灯子,并详细介绍她是否会接受灯子,并且侑的事件也会给灯子今后的可能的选择留下影响。也就是,侑不是随便一个只是做一样的行为的角色可以替代的,焰却可以。

谢谢,不过我其实很期待反驳的。

但我还是觉得你说把小焰换掉还是无法理解

哈哈,那个例子有点不太合适···

也许你遮住那段看反而更好懂

我想说的是角色的想法的诞生是为了导致固定的行为,也就是我觉得创作时

就像我说的,如果小焰换掉了会很莫名其妙,而且还会花时间去刻画新人物

是先想出了要有个时空穿越者做这做那,然后才根据行为设计出了小焰的形象。

只能说我就觉得你这个例子举得不好吧

就像我说的,如果小焰换掉了会很莫名其妙,而且还会花时间去刻画新人物
是的,但不会花很大力气,嗯··如果反过来说呢

如果反过来,不是小焰被替换掉了

而是小焰轮回的次数还不足够改变宇宙,其实之前存在另外一个角色轮回了几千几万次,然后刚好那个角色放弃的那个世界线,小焰出现了,接替了那个人的角色呢?

你觉得之前的那个角色,不论她是谁,她重要吗?

我觉得重要吧

但小圆的故事就在这里

因为影响了时间线和因果啊

没有小焰轮回一百次

就没有小圆成神

我认为这两者因果是相连的

没有那个角色。虽然她确实可能存在,但没必要关心,只要小圆可以有足够的因果作为结果,小圆的故事效果就出来了,且足够。
也就是不论几个人造成了这个结果,只要有结果就有故事效果,故事效果不依赖于焰或者其他之前的魔法少女角色,而是依赖于事件和结果,角色则是依附。

emm

这例子确实不好理解,老实说,例子举得也不太好

我不坚持了,就当我例子举得不好吧

那我无视这个例子

我再看看其他点

我再说下我的感受吧

有些部分我还是同意

听你这么说了之后

魔圆可能确实需要再补充一下各个角色的背景故事

因为只能塞十二集

不少角色的刻画雀食有点少

我再问个问题

如果魔圆本传一共二十四集

每个角色都刻画到位了

但总的剧情还是跟十二集一样

那你还是觉得是角色在为剧情服务吗?

这个问题很好
这个问题也许可以概括为:到底是剧情设计本身导致了空洞,还是作者没有上心添加细节导致了空洞



我想想,我觉得这不是个非黑既白的问题,取决于你看的角度。

也就是说这个其实是很主观的

不是

我想想,我觉得这不是个非黑既白的问题,取决于你看的角度。
难道这不算主观吗

作为读者,我们判断是很主观的。

但它的定义本身是很具体的

你看过我的那个评分方法吧

就是说,我觉得

要试图还原作者的创作过程那个

我们作为读者还原的创作过程是主观的

确实存在一个客观的创作过程,只有作者自己才知道

而你刚才的那个问题

我的答案是这样的
到底是剧情为角色服务,还是角色为剧情服务,取决于创作时候,创作者的创作先后顺序。
而从读者角度看作品来说,则应该是二者都有。首先剧情必须存在,这是为了吸引观众,也为了产生故事。而角色是否独立,则取决于作者是否下功夫在角色的塑造上。
也就是,小圆脸如果加长到24集,加入很多人物背景故事,从技术指标上角色一定会更有层次感,并且降低角色工具人的感觉,这是一定的,所以答案是:不是。如果小圆脸加长了人物的背景刻画,我大概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说人物都是工具人了。
但是依然可能有工具人的感觉,因为这首先取决于创作的时候,作者是先创作了角色,还是先考虑了剧情展开,以及作者有多喜爱自己笔下的角色,还是更喜爱自己笔下的世界和故事情节,这是我说的客观部分。以及这两种不同的做法会带来的细微的创作成品中的差别。
技巧熟练的人和重视笔下角色的人,都会把角色的工具人感降得很低,有可能作为普通观众不能分辨其中的区别。这就是我说的主观部分。但是,水平高,尤其是自身对于情感得把握,情商和相关能力强的人,却也许可以感觉到这其中的区别。
不过,如果作者自身情感感受能力,情商低的话,即便他是用我说的,重视角色的感觉去创作的,也会由于自身的局限让角色看起来很呆很傻。
所以,情感线是

以及

,而评分和评价不仅是作者,更是评价者自身水平的折射。


以读者视角评判作品的时候,工具人感确实主观,但工具人感本身不是主观,而是客观的。只要作者先创作了人物,并且完全投射了自己的精神价值,自己对人的理解进入角色,这个角色就原则上不是工具人,而是作者的分身和孩子。



所以,很多时候如果我了解作者,就算作品本身没花很多力气在角色塑造上,但我感觉到作者对自身的投射是真实可信的,也会给情感线的高分,并认为作品角色不是工具人。





所以你看,有一个技术指标的评分,和一个角色的工具人性质本质属性的评分。他们一个是作品的相对客观属性,另一个则是对作品评论和创作这种以人为基准的,本身就不是客观的存在这件事的客观认识。
#5 - 2022-8-31 23:03
(我长大了要发明7G)
今天偶然点进来,有一点很受启发,画面和声音同为表达/载体,应该是一个方面的。
嘛……多看点动画然后找个时间也反思下我自己的评分吧。
#5-1 - 2022-9-1 00:39
T酱
声音和画面未必要在一个维度,如果你很重视并且对音乐有评鉴能力,可以在表达中细致的列出声乐的比例或者把声优表现移动到观感里面去。
这是由于评分机制体现作品水平的侧面之前,更是体现评论者自身水平的全面。不妨按照我的思路选取自己重视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