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24-3-24 01:26
aquarium (至少,还活着。)
当我们沉浸于日常时,总能变得安心,身边熟悉的一切都给我们带来安逸怡然的感觉,不用花太多时间,我们就融入其中,多少变得些许自得起来,似乎在此我们就无需担心任何杂事,只需专注于享受如此安稳的日常——尽管日常总有结束的一天。
这里应当指出,这种安然正是来自于信息差的缺席,同时信息差的不在也能使人到达心静如水的境界,虽然根据前面所言,利用一个相对冷静的「基本信息差」也可以使心情最大限度地镇静下来,但果然还是没有信息差才能够更好地保持平常心。去除了信息差这一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才是真正的治疗所有焦虑的治本之法。
对于家以及日常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无差地」——意即没有信息差的地方。「无差地」是宝贵的,呆在「无差地」,人们可以很快就完成「充电」这一说法代表的状态恢复(「充电」实质上也会产生信息差,而这种信息差习惯性地让我们产生安心感,并且逐渐使自身回到「日常」,进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差),建立起更稳固的「人格」(身份),有利于应对生活中的「磨损」。(「磨损」会使身份变得不稳定,产生更多信息差并且极其容易导向负面情绪)因此也无怪乎人们会执着于保护自己些许的日常,在守卫日常的同时,他们实际上也是在保护自身的稳定性。
虽然讨论性格变了后「我」是否还是「我」未免陷于陈旧的调性,但毫无疑问的是,不变或者缓慢变化更有利于「我」。习惯于一种生活方式,就很难逃离这种生活方式,这正是某种路径依赖。正如舍弃了自由(虚无)才有了「人类」,「人类」自身也不过是某种路径依赖,难以倒退回并非人类的什么,而只能向着「人类」这一概念前进,即使那只是缓慢而难以察觉的速度,我们依旧在、也只能前进——当然,这只不过是一种说法。
回到「无差地」这一理想乡的话题上,也许,我们可以断定,我们需要它,无可救药地需要它,我们需要日常,需要一个家,需要一片「无差地」。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真正的安宁。
#2 - 2024-3-24 01:52
(至少,还活着。)
为了被「无差地」治愈,我决定看下萝莉本
#3 - 2024-3-24 02:08
一旦习惯了「无差」,又难免对周身的一切习惯持怀疑态度起来;当日常失去真实性,人又自然地想追逐起非日常了。然而「人格」及「稳定」被非日常所侵蚀的人,最终又要栖身回到日常中去
好奇心和求生本能驱动的反馈回路,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