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23-12-16 10:48
#2 - 2023-12-16 10:48
今年最后一个月,贾玲再创54亿奇迹
她刊
12-15 20:33 来自辽宁省
贾玲的《你好李焕英》,要被好莱坞翻拍了。

这一次,全世界都知道了她的妈妈叫李焕英。
时间倒回到几年前,《你好,李焕英》作为小品剧本走上舞台时,大家不会想到,这样一部作品可以让贾玲成为五十亿票房导演,还可以成为文化输出的一员。
她姐愿称之为,一场独属于女性情感的胜利。
“小情小爱”,是怎么杀出重围的?
《你好,李焕英》上映之初,并不受业内好评。
没有流量参演,没有巨大IP,故事本身也没有那么跌宕起伏——毕竟,一对母女的故事,能有多好看?
但上映后,打了所有“专业人士”的脸。
票房一路走高,评分也回涨到7.7,在豆瓣上,最触动人心的一句短评就是:“真诚打动内心,没办法客观评价。”

两年过去,无论你当初有没有走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剧情的主线想必也都熟悉了:女儿意外穿越回到妈妈结婚前,想要改变妈妈的命运。
讲时空穿越的故事其实不稀奇,但以往的电影,大多是主角要解决自己的问题,拯救自己所在的世界。
讲儿子穿越回父亲结婚前的《乘风破浪》,主题是“父子和解”。
儿子穿越回去之后想尽办法撮合父母在一起,完全忘记了母亲后来自杀的事实。导演甚至恶趣味地插入了一段儿子和年轻时母亲的亲密戏码,把擦边玩到极致。

图源:《乘风破浪》
而无论怎么拍怎么演,这些穿越最后都是为了“自己”。
但在《你好,李焕英》里,主体换过来了。
女儿穿越是出于对妈妈的愧疚,女儿不断利用信息差是为了让妈妈开心,女儿改变时间线是为了让妈妈幸福。
这是一个只有女儿能拍出来的故事。
只有女儿会问妈妈:“我来你高兴吗?我能让你更高兴。”

图源:《你好,李焕英》
只有女儿会为自己的出生而感到内疚:“如果我妈当年生的不是我,应该过的比现在幸福吧。”

图源:《你好,李焕英》
也只有女儿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我希望你过得更好,即便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
这部电影上映时宣传方做了个话题:#假如跟年轻时的妈妈通话#
几乎所有女孩都在这个话题里写:“不要嫁给我爸。”
“不要结婚,不要恋爱脑,不要生孩子,去考大学去工作,去过你闪闪发光的人生。”

所以电影没有起名为“你好,妈妈”,而是《你好,李焕英》。
就像贾玲说的:希望妈妈不仅是妈妈,也是她自己。
而当电影结局的反转来临,那个一直笑眯眯的李焕英原来也是穿越而来,原来妈妈的一切笑容都是为了成全女儿的孝心,原来妈妈那句“我的女儿只要她健康快乐就行”,就是说给眼前的“表妹”。
没有人可以不为之潸然泪下。
她的确可以有更多选择,但如果重来一次,她还是选择成为妈妈。
“你以为你已经很爱很爱妈妈了,但妈妈远比你想象中更爱更爱更爱你。”

图源:《你好,李焕英》
都知道这部电影是根据贾玲的真实经历改编,因为对于贾玲来说,母亲的离世始终是个遗憾。
她说:“我有时候总是躺在床上心想,说我妈现在要在的话,我给我妈买大房子,给她买好车,带她去泰国旅游,然后让她看看暖气是什么样,冬天让她主导流鼻血、上火,让她吃好吃的,吃鲍鱼,我妈都没有见过。”
“她去世后,我的快乐始终缺一角。”

图源:网络
电影杀青时,导演贾玲发了条微博:“妈,我厉害不?”

是的,没有那么多商业的考量,没有那么多资本的运作,也没有去触碰任何宏大命题。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只是一封女儿写给妈妈的情书。
但也是在这样纯粹而真挚的女性故事里,我们终于发现,女性的这些“小情小爱”,是如此的动人。
女性化书写,女性经验突围
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书写和“女性化的书写”都是被诟病的。
著名文论《如何抑止女性写作》中,译者章艳在序中写:
「在评论家看来,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如果是男人写的,就是一本杰作,如果是女人写的就让人震惊或者厌恶。同样,20世纪女性诗人的诗歌被贬为“自白”,过于私人化,所以是可耻的。
“内容的双重标准”使得女性的生活和经历低人一等,用伍尔夫的话来说:“足球和运动‘非常重要,追求时尚和买衣服则‘琐屑无聊’。这些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从生活转移到小说。评论家会这样假设,嗯,这是本重要的书,因为这是关于战争的书;哦,至于这本书,无关紧要,因为写的是女人在起居室里的情感。战争场景比商店里的场景更重要”。很多时候人们习惯了唯一的视角,没有意识到,如果换个视角看同样的问题,结果会多么不同。」
私密化的情感表达是被贬损的,只聚焦情感的讲述被认为是空洞的,没有大开大合一波三折的叙事被认为是苍白的。
在这些约定俗成的大众潜意识里,女性的表达越来越少,女性的创作空间越来越窄。

想要做出他们眼中的好作品,首先得背弃那些“小家子气”的部分。
电影工业里的女性则更是缺位的。
好莱坞票房TOP200影片里,男性导演所占比例超过了80%。而在国内院线影片里,女性执导的比例只占居10%。

贾玲凭借《你好,李焕英》成为全球票房最高的女导演,而今年夏天,好莱坞女导演格蕾塔·葛伟格又凭借电影《芭比》打破了这一记录。
关于《芭比》的种种隐喻和力量我们讲过太多,不再赘述。只一句话:《芭比》的出现,让所有父权制下的电影都变成了“男人和马”的故事。

图源:《芭比》
另外,她姐还想讲另一部提名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的电影:《青春变形记》。
这是皮克斯首部由女性导演执导的动画长片,片中生活在加拿大的13岁华裔女孩李美玲正值青春期,在情绪激动时会变身为小熊猫。
小熊猫既是青春期叛逆的显性体现,又是关于月经的隐喻表达。
导演石之予在采访中说,自己在经历初次月经时感受到了无助和孤独,而设置这段情节,就是为了“让有类似经历的女孩、女性有机会感觉被‘看到’”。
整部电影,都围绕着一个十三岁少女的青春期成长展开:有她面对暗恋对象的心动、面对妈妈管控的痛苦、面对自我寻找的茫然。

图源:《青春变形记》
这个故事如此小,小到几乎不涉及任何好莱坞政治正确的表述,但却又如此宽广确切,因为它和无数女孩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共振,本身就应当占据主体地位。
越是“小”,就越是“大”。
而这,也是《你好,李焕英》,以及刚刚提到的这些女性创作者故事的珍贵之处:
在这些视角里,我们找回了文学与电影中的母亲和女儿,我们可以制定自己的女性标准,我们能够在男性批评家的定义中冲破围栏,去打破他们的权威,寻求我们的宇宙。
凯特·布兰切特在凭借《蓝色茉莉》获得奥斯卡影后时说:“业内那些仍抱有成见的人,他们认为以女性为主的电影是毫无意义的,你们错了,观众们爱看,实际上还能赚钱。”

图源:网络
女性视角归位之后,越来越多的女性经验也得以突出重围,越来越多的女性职业也不再被刻板印象定义。
女性视角归位,这里是更广阔的世界
曾经,不仅仅是女性书写不被鼓励,在电影工业内部,也流传着诸多性别歧视的迷信秘闻。
女性不能踩音响、女性不能坐设备、女性写不出“磅礴”的故事......但如今,随着越来越多女性工作者的介入,这些刻板印象都被打破了。
今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法国女导演茹斯汀·特里叶执导的影片《坠落的审判》摘得金棕榈,她说:“很开心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女性在这个领域取得成绩”。

图源:豆瓣
《青春变形记》则全部由女性主导,美术总监直言:“这是我入行以来,这是第一次一部影片所有重要负责人都是女性,我感觉工作氛围都不一样了。

图源:网络
而由于她们呈现了越来越多种类的女性形象,我们也发现,女性原本就可以在广阔空间内大有作为。
过去,从体力劳动者到脑力劳动者,提起外卖员、快递员、司机、经理、总裁、教授等等形象时,我们脑子里浮现出来的都是男性。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女孩可以做她们想要做的事情。
甚至,她们可以做得更好。
一个如今普遍形成的共识是,女快递员和女外卖员们总是更能共情、更高效率;女司机总是更有安全感,车里更干净舒适。

博主@陈小雨菲菲 也曾分享过自己在埃及找女导游的故事。
当她向旅行社提出必须要女导游的需求时,对接人说男导游比女导游专业。但在她的体验下,这个女导游“耐心,周到,很珍惜她的工作。”

而在这条视频的评论区里,也有不少女孩分享了自己和女导游的故事。
女性普遍更细致全面,在面对尴尬的时刻,也往往是女性伸出援手。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女孩们往往是付出了更多努力才能和男性站在同一赛道上的,她们往往更优秀。”
这些曾经被男性全面霸占的传统行业都尚且如此,更不用说诸多新兴的赛道了。
前段时间她姐有幸采访了几位媒体从业者,不少女孩们都聊到了女性领导的帮助,也谈到了如今更多高层中男女数量的均衡。

男性在各种行业中的权威性都被瓦解祛魅,我们不再盲目迷信男性权威,不再服从精英叙事,也不再为那些赛道中的男性崇拜添砖加瓦。
我们开始相信,女性也可以讲述故事,女性也可以成为司机导游,女性也可以拥有蓬勃的、汹涌的生命力。
女性,正在一个又一个行业掀起风暴。
女性,可以抵达任何我们想要抵达的地方。
《男性的衰落》中写:
“女性主义一直朝前看,女人总有一天能获得权利,女人的角色会逐渐变化扩展,女人正为更好更公平的未来努力。”

图源:她刊
当优秀的女性们夺回了叙事和跑道,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受到鼓舞,付出行动,为那些看得见的成就而奔跑,而不是茫然四顾,等一张父权世界给予的通行证。
#3 - 2023-12-19 11:32
(朋友不多,但很快活。)
凯特·布兰切特在凭借《蓝色茉莉》获得奥斯卡影后时说:“业内那些仍抱有成见的人,他们认为以女性为主的电影是毫无意义的,你们错了,观众们爱看,实际上还能赚钱。”
想到之前阿卡卡发的一篇文章,农村妇女也在把目光回归自己,圈层正在被一点点打破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