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3-23 22:13 /
对这个过程的科学原理有点好奇所以搜了一些文章,最相关的可能是传播学的编码/解码理论了
但是相关文章的关注点大都不在清晰的解释受众对文化产品的解码过程,讲两句就扯到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去,理论很粗糙

我自己体感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步是识别的过程,提取符合范畴的符号。比如对动画片里的作画审美,我们会提取影像中尽可能接近第一原画的内容、抽象掉角色、文本等范畴外的符号。这个过程和社区中术语的形成是互相反馈的

第二步是比较的过程。将识别的符号组放在解码者通过训练获得的多维的可比较参考系统中对多个维度的差异进行识别,对识别出的差异进行赋意,审美过程是在这里发生的
#1 - 2024-4-14 22:50
update,布尔迪厄的理论对这个过程的描绘很详细了,QED:
特定艺术类型的审美原理不是某种先验存在的,而是历史性建构的一套游戏规则,审美能力的习得就是这套游戏规则的内化过程
一种类型文学是一个一定程度规则自治的场域,这个规则的建立过程受场域成员对独立性需求的影响,在场域中积累符号资本、建立权威、精通游戏规则的玩家能够一定程度上参与规则的修改
掌握规则需要参与完整的游戏流程,在实践中将场域的可言说、不可言说的规则体系内化为身体的习性

所以,主楼一开始想象的希望将这种能力习得过程知识化的思路是一条不存在的近路。当这种近路被总结、传播、感知,场域的老玩家们为了维持区分性会开始建立新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