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28 23:46 /
                                       CROSS†CHANNEL

序言

写完了,我也和黑须太一和解了。

推完C+C我并没有第一时间给出评分。总会有些这样的游戏让我不止知从何下手,所以我决定边写评论边想。在最开始的计划中,我的长评会根据五要素(剧情,人设,画面,音乐,文本)逐一分析,但这么写不免失去了五要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当然主要是因为太长了懒得写。所以我准备将本文的一切分析建立在对CROSS†CHANNEL游戏名的解构之上。口三才并不是因为クロス与Cross的谐音而给男主起名为黑须太一,而是因为Cross有着更为丰富的情感传递,从而成为了贯穿全文的词汇,成为了意象群。

确实存在争议的是对本游戏的理解是否有过度解读的嫌疑。当人们以哲学,宗教,美学等等字眼冠以一部作品的时候,总会逼得他人在游玩时去寻求这一丝崇高,神圣的主旨。在口三才放弃商业的销量去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将黑须太一置于主角的位置时,读者对本作的态度一定是两极分化的。至于我为什么最后打8分,也是很简单的理由。我的观感是绝对的,读者不需要对作品有包容。一部作品的分数取决于作品本身,和读者与作品,作者之间的联系。在去描写电波,口三才就放弃了读者前期的观感。我当然可以说“因为黑须太一是缺失人格的怪物,所以他对于交流的理解粗浅地停留在人的基本欲望之上,这正是口三才有意为之的”或者“这是反差!这是荒谬论!”去解释前期太一所有令人不喜的举动。事实上这也是我后文写到的东西。但口三才,半夜带脑子推结果被你的荤段子轰炸真的很累啊。让我去主动分析,这让我不太开心。

本文,我不想借用哲学和心理学,而是带着很多人不喜欢的辞藻和主观情感去分析这部作品。作为一个写人的作品,C+C讨论的孤独正好触及到很多人的伤疤,这种轻柔的刺激带来长久的伤痛。一般向作品中,读者可能以代入角色为主去理解剧情,但对于我而言,这个通论在C+C中并不如何适用。所以我会将主体分析聚焦在男主黑须太一和他周身之人身上,在剧本身上,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他们。若理解了黑须太一,便能理解C+C所表达的直面的和隐晦的主旨,但黑须太一并非是一位能用标签轻易定义的男主。VNDB上对他的标签过于直接,并非是黑须太一全部真实的自己。对他的理解 - 或者是否能够理解他 - 也很大程度上源自读者自身的经历。我对他的分析,仅仅源于文本和剧情结构的蛛丝马迹。

人是否天生孤独?这个问题并不重要。

————————————————————————————————————

Cross
不妨先阅读阿诺德的一首诗:

再致玛格丽特
是的!像人生之海中的岛屿,
被涛声回荡的海峡分割,
散布在荒芜无边的海域,
千万世人过着孤独的生活。
岛屿感到了周围的水流之环,
懂得了自己永恒的界限。

但每当月光照亮岛上洼地,
每当岛上吹遍春天的芳香,
每当星光灿烂,在山谷里,
夜莺美妙动人地歌唱,
可爱的音符啊,从此岸到彼岸,
越过海峡和涛声,飞向对面——

这时啊,一种酷似绝望的盼望,
便向最遥远的角落倾注,
他们觉得,确凿无疑,在以往,
我们曾组成过单一的大陆!
如今包围我们的是水的平野,
啊,但愿我们的边界重新相接!

是谁,使他们如火的盼望之情
一旦点燃,又迅即冷却?
是谁,使他们的心愿化为泡影?——
有一个神,令他们互相隔绝,
令大海把他们的海岸相隔,
滔滔咸水,使人疏远,深不可测

To Marguerite: Continued
Yes! in the sea of life enisled,
With echoing straits between us thrown,
Dotting the shoreless watery wild,
We mortal millions live alone.
The islands feel the enclasping flow,
And then their endless bounds they know.

But when the moon their hollows lights,
And they are swept by balms of spring,
And in their glens, on starry nights,
The nightingales divinely sing;
And lovely notes, from shore to shore,
Across the sounds and channels pour—

Oh! then a longing like despair
Is to their farthest caverns sent;
For surely once, they feel, we were
Parts of a single continent!
Now round us spreads the watery plain—
Oh might our marges meet again!

Who order'd, that their longing's fire
Should be, as soon as kindled, cool'd?
Who renders vain their deep desire?—
A God, a God their severance ruled!
And bade betwixt their shores to be
The unplumb'd, salt, estranging sea.

虽然这个翻译有些差强人意不过还是放在这吧。在起初我也只是比较喜欢诗歌的第1节而已,但慢慢品着发觉这首诗的结构和C+C有莫名类似的地方 – 整首诗的行进和游戏标题中的“Cross”的多义性对游戏剧情的进展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妙的暗示。在短评中我说,Cross作为多义词本就带有歧义,我也只评其中的三个含义。按顺序:
1.        罪孽与苦难
2.        跨越
3.        交错
对应诗歌第1, 2, 3节。
同时,对应游戏的发展。
事实上以别的角度看待,Cross能分析的远不止于此(比如作为十字架的象征),Cross与Channel中间相连的十字架“†” 有着超脱苦难本身的宗教意蕴(对应第4节),但主旨终究是从剧本本身推敲得来的个体见解,过度分析词汇本身本是避重就轻,所以我也只聚焦于口三才编写的这部作品之中。

Cross -「罪孽,苦难」
通过描写心灵有缺陷的人们来映射个体和个体,个体与群体,乃至社会之间的隔阂本身并不少见。人自出生便有差异,自然有人囹于冷漠,狂躁,怀疑的人海中。海洋将人隔绝,孤立,分离,给予每个人对孤独冰冷又复杂的定义。群青的设定便是这样的缩影。8个人,不多不少,似乎正好能体现人与社会之间微妙的关系。纯白色的学校,食堂,房子,狭小的空间感,零星的交流,如同病院一般。游戏前期地点和视角的快速切换,记忆的闪回无不带有着时间的快速消逝感。光阴的虚度带来惆怅,和主角们异物常人的行为构成了某种奇妙的反差,于是便有了上述的荒谬感。在最浅层的意义中,这就是孤独者的悲鸣,狂欢,和苦难。口三才在文本中提到“孤岛”这一意象。孤岛所指代在社会之海漂泊沉沦之人,无能为力,没有主动前进,后退,逃避的能力。当时间的海浪将孤岛推至彼岸,它们也没有奋起反抗的余地,但在神的旨意下,它们最后聚集在一起。文中的8个人有各自的人格缺陷,自然便有着各自的苦难。所谓悲苦并不相通,若他们希望接近彼此,必然会被对方的痛苦所伤害。如果世界不再有群众的审判,罪恶便不再被定义;如果世界仅存一人,便不再存在罪恶,那么在不被社会所包容的群青中的他们是否便丧失了判断罪恶的能力?口三才说,从来不存在孤独者的报团取暖,而是在错误的平衡中存在着一种一触即发的危险,于是在错误中他们便崩溃零碎了。

佐仓雾是如玻璃般脆弱的女孩。前期的她希望以此便能遮掩内心的脆弱。有些人默默一人,怀揣着伤痛淹没在人海,有人通过连接彼此淡化内心的悲伤,当然也有雾这样的女孩,希望通过表面的暴力和言语上的锋利遮掩内心的弱小。她很天真,控诉着太一的恶,殊不知自己却是打破平衡的人。她很纯粹,给予一点点的关爱便如幼鸟归巢般依赖着这小小的幸福。在末世之中的她就是这海洋中最脆弱的孤岛,企图着彼岸的怀抱。如果弱小,如果害怕,便能以此为武器攻击他人吗?但在罪恶不被定义的世界,佐仓雾有罪么。

给予一点点的温暖便能融化,人便能融化桐原冬子外表的冰冷,剖开她渴望依赖的心脏。但冬子真笨拙啊,神情冰冷着,望着一成不变的风景,嘴上不饶人,还带一点点傲娇的你,怎么会赢得别人的关照呢?但若有人真的接近了满身是刺的你并唤醒了你的内心,你却沉沦地如此之快。你对传递过来的温柔感到手足无措,只能回以笑容。黑须太一有拯救你吗?把你从荒凉的死亡中带出来,你有曾,幸福过吗?

在别人面前,逞强地装着。在亲人面前,总是比在外人面前更加冰冷,更加不知如何相处。宫澄见里和岛有贵总是在逃避。孤独是一种感受,文字是传达感受的媒介,你们将自己禁锢于自己所构建的世界中,逃避着对方。学姐你说,“即使是被世界所排斥的我们,也希冀着总有一天能与其他人产生接点。”但太一告诉你,这是伪善。这是为自己不曾尝试理解别人所做出的丑陋的开脱,所以你在痛苦中自残,希望惩戒如此不堪的自己。当周围不再有别人与你沟通的时候,人便会陷入自我的反思之中,这种反思永无止境,深不可测。

在不断重复的痛苦后,人会变得成熟么。山边美希经历过真相,在不断重复的痛苦后,你所感受到的,究竟是坚不可摧的内心,还是被痛苦麻痹的自我?用开朗的外表骗过别人,但也骗过了自己,小小地自私着,却又为别人的离去感到悲伤。当一切伪装被卸下,你还是会回到那个爱哭的小女孩的灵魂上,以哭泣发泄自己的惶恐和不安。美希,希望你在另一个世界,能固执地成为坚强的自己。

有人道童年的伤痕会伴随自己一生。同样,童年所感受到的温暖 – 哪怕是怪物与怪物间短暂的交融 – 也会影响着自我。支仓曜子,因为你不擅长沟通,你便不能传递情感。你同样不理解情感,将其包装成高洁的爱,但却忽视了内心那份折磨的歉疚。错误的时间,错误的人,结合成错误的爱意。那种不求回报的付出,从来都只是催眠着自己的行动而已。

最后便是樱庭浩了。在这一片孤岛中,你什么都记不住,却固执地相信着友情的延续。你说,明明别人是这么得痛苦,你却爱莫能助,但友谊,不求回报。

群青的每个人都遭受着苦难。他们所代表的,便是人群中每个人内心和人格的缺陷。所以有的读者看着他们的死亡和离去沉默不语,有的临表涕零,他们在游戏里的世界看到了自己。口三才慢慢地揭开角色的伤疤,也揭开了游戏外读者内心最沉重的伤痕。但与其花费笔墨哀悼这尘世之海如何如何悲苦,口三才却隐隐约约地将孤独与罪孽联系在一起。他们所经历的孤独是否是一种罪?于是Cross便有了第二层意义,也就是罪孽本身。人若孤岛,除非带上伪装的面具,人无法存在于此。上述的7位角色分别代表着人性的一枚碎片,零碎着,拼接起来便是残破不堪的人性。他们的过错在孤岛中被放大,被指控,被拯救,最后回归现世,便是超脱。

而黑须太一,你有极罪。

Cross -「跨越」
黑须太一的人设是虚幻的。以我个人角度来看,这句话非褒非贬。无论他人设是否讨喜,他一定是一个能让人记住的男主。不同于很多作者将轮回作为对人物性格的补全,口三才的所谓大破碎写法,却是将人物逐渐残缺化。第一人称限制性视角并非如何特别的写法,但若将一个轻易沾花惹草,言行举止异于常人的人设置为视角的主人,却能有效地将读者从太一的立场上抽离。太一三言两语不离性爱,直到读者对他的行为厌烦,厌恶,直至麻木。我想这也是口三才有意的设置,轮回1和轮回2中太一的行为和所有人的立场是对立的,却并非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蔑视。在前两次轮回中,太一一直尝试维持着这份藕断丝连的平衡 – 他尚且还未理解,这份维持着虚假友谊的尝试最后永远都会堕为虚无。那么他为何这样做?口三才将这份秘密延后。在雾线,当黑须太一意识到永远不断的轮回后,他便一反往常将内心的黑暗揭露了,一直缄默其口的秘密也得以告破。太一对雾展露的邪念,变成了上位者对下位者绝对碾压的暴力。作为本来将八人聚集在一起的人,太一成为了那个破坏平衡的人 - 不断重复的轮回便是去人化的过程。初期这种荒谬感可能能令人想起局外人,但比起默尔索一开始的缄默的疏离,太一从始便表现得更加狂放。太一一人便是极端的两面,与其将他称作人类,不如说是反常的混沌体。在极恶的一面,他并非默尔索终究难逃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是在最开始便站在了人类的对立面,以脱离现世的视角漠然观测着这个世界,以绝对超然的姿态隐藏自我内心最为昏暗的,愤世嫉俗的破坏欲。这份混沌一直持续到太一将他人送回到另一个世界。太一作为那极恶之人,却控制住了邪念,展现了极善的一面。黑须太一为什么人格转变如此之快?这样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口三才所做,是将黑须太一的人格彻底碾碎,支离破碎后又重组起来。我也许并不能与太一共情,但我想这才是口三才的目的。这便是跨越的第一层意义。太一所代表的极致的感性和理性是对孤独的诠释。他的行为的转变,便是跨越。从恶跨越到善。从极恶跨越到极善。

七香是太一内心的具象化。在每一次轮回,七香都会拥抱太一,“不变强也可以的,一直弱小,也可以。”但太一选择了面对孤独。口三才在文中的设置同样在询问着读者,如若给予你无尽轮回并保留记忆的可能,你是否会这么做,你是否拥有跨越圣域的勇气。与孤独的麻木相比,被迫想起轮回的记忆才是最痛苦的惩戒,但太一愿意这样做,这已然是莫大的进步。作为不理解人之心的野兽,却能抑制欲望,拥抱孤寂,将食物抛却。他是野兽,却歇斯底里地渴求着彼此的温暖。太一最后对七香说,“我,讨厌自己。”他对着内心最深处温暖的回忆倾诉自我的厌恶。这句话打动了我。好多人,如雾一样脆弱着,如冬子一样彷徨着,如美希一样强撑着,如见里一样自责着,如曜子一样渴望麻痹精神的爱。最后像黑须太一,厌恶着自己。他所代表的已经不仅是人与人的心之壁,而是将人性抽离到极致,关押在一个小空间里的恶和善。群青的每个人,都代表着某一群体心里最深处的一部分。黑须太一是一个很有趣的符号。我将他称之为符号,是因为口三才对他的塑造太大胆,将他作为故事的主角,太过大胆。不理解人心的野兽,从破坏中诞生的野兽,辅佐代表着人类的他们跨越孤独的罅隙。而他停留在原地,永远守望着明日。如若孤独是这样深刻的罪孽的话,赎罪吧。我为所有莫须有的罪名承受这份痛苦。这次,让我来当引路人。C+C的结局就这么结束。太一留在无尽的轮回中,跨越了他的内心,他获得了超脱自我本能的“心”。本我。越是思索这不可解的孤独,人便越容易陷入这深不见底的泥潭之中,所以推完之后回味着,总会再度陷入迷茫。隽永真是很美的词,但孤独之作的隽永却美得如此含蓄,如此惊心动魄。

Cross -「交错」,「Channel」
太一最后的言语横跨永远交错隔绝的时空,传输给群青的他们。人与人的心之壁被打破了吗,我们能彼此理解了吗?两根线渐进,交错在人生的一周之中。某种极端的意义上,人的一生便是由这无数个差相仿佛的7日组成的。所以我们回归原点,回到汉化组所给予的标题“交错频道”之中。无论是物理上亦或心灵上的的意义,Channel所想传达的都是沟通和交流。仅仅是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一点点的温暖便能温暖彼此很久。记忆的碎片分布,排列,希望它小小的光芒能温暖你。每一次轮回,太一坚持不懈地传输着广播,因为如若不然的话,那仅存的人性不就消散了吗。他抗争着。

口三才对这个世界施以善意。他以憎恶一般的文笔描绘孤独,唾弃着人之恶,却又歌颂了在孤独中人仅存的善。太一的广播既然能与那个世界交错,想必也能与我们这个世界交错吧。

口三才向失魂落魄的孤独者献上各自的物语。每个人都有孤独。孤独早已不再是如何孤高的主题。

天空消散了,你却听见了蝉鸣。太一,好久不见。

————————————————————————————————————

结尾乱七八糟的碎碎念
第一次写真正意义上的长评,尽可能写得先保证了我能看的懂我在写什么再发出来的,只是个人拙见。毕竟比起分析我还是更喜欢在三更半夜推完后,乘着脑子拧成一团之时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想了想还是做吧。每次缝缝补补写完感想后不知道该放什么标题,有些想堆砌些毫无意义的辞藻也有些想就这么平淡地将游戏标题放在那里,或者像大佬们一样标上“「 」游戏评论:001。”但怕我根本没有这种毅力。于是我决定回归本心。没错!献上我的第一印象。

各位,下周再见。



#1 - 2024-2-29 02:15
(我只是存于你回忆中的人 我是你少年时代的青春幻影)
(bgm74)写得太好了,非常感谢愿意发出来分享!真的好喜欢啊收藏)
非常认同博主说的,口三才的写法就是并不希望玩家去代入或者去彻底理解太一的兽性与残缺,而是以抽离出来的、甚至是相对批判的视点才能感受到他最后散发出的人性和拼命活下去的价值……只是,能感受并不代表能够彻底理解对方,但至少在最后玩家与角色的视线,终于能够交错对望了。在这个层面上我觉得太一最后的广播是有点meta意义的,是讲给看到故事最后的“你”的留言,试图也消解你的一丝孤独(bgm38)
#1-1 - 2024-2-29 15:54
云汐梦
谢谢喜欢!
#2 - 2024-2-29 18:04
(anime is trash, and so am i.)
我什么时候才能写出这么好的长文.jpg
#2-1 - 2024-2-29 20:43
云汐梦
谢谢支持!
#3 - 2024-2-29 20:34
(生命必须要与孤独为伴的力量)
曾经神认为,人类意志本是极为软弱,一旦遭遇挫折,就会陷入绝望。当人们走投无路时,就只会感情用事,依赖他人。人类将负面情感转化为力量,将黑暗情绪化为粮食的生存方式,与神明有天壤之别。认定人类不会超凡脱俗接近于无法理解的高维空间,而是理所应当远离黑暗事物,习惯性的接受太阳给予的温暖。因此,被“神明”所支配,才是人类最愿意的事情。没有神的指引,人类怎么能生存下去。只是无论人们如何选择生存下去,最终都会潜意识产生出"被神支配的世界是不情愿的"抵触心理。认为事情都将由人类的可能性所蕴含一切的力量取代。当人类心怀信念,为使命而行动时。会变得同仇敌忾,发挥超越神的力量。 在一个暴虐无道统治下的世界,只能由黑暗中产生的绝望才能以之去对抗,若非如此,人们反抗神明本身就变得毫无意义了。与其祈愿人们诞生出渺茫的希望,不如期待人们是否能承受住绝望的力量。即便人们具备了抵抗绝望的勇气,以后也难以避免与同族相争。所有才会寄托于【光明】,只愿终有一天化身为秩序,去除人们心中的阴霾。而只有光明没有黑暗的世界不适合人类居住,人类并不像他们所理解那样如此简单。若黑暗与光明任何一方被消灭,人类世界反而就无法顺利发展下去。因为光明与黑暗都是人类与生俱来一部分,就像混沌与秩序,希望与绝望等等... 人们无时不刻心中都充满着对立的事物,不这样想的话,就称不上人类了。在见证了无数历史的教训,经历了无数时间的洗礼,人类不愿服从于未知事物,这冥顽不灵的根性一直都没有变过。只是在完成名为弑神的壮举后,人类是否还能找到新的归宿吗...
#3-1 - 2024-2-29 21:22
云汐梦
非常感谢补充。
在我写评论的时候也有想过口三才是否设置了“神”这么一个概念,这也恰好贴合cross本身的含义(以及诗歌第四小节)。游戏确实存在着一个旁观者,祂从不现身,只是藏于幕后默默注视着这一切。这个观测者的身份口三才从始至终没有透露更多,但我对“神”这个概念还是持保留态度。我比较偏向https://bgm.tv/subject/topic/13321这一篇的理解。
“只是在完成名为弑神的壮举后,人类是否还能找到新的归宿吗...” - 这个问题似乎没有解。C+C一定程度上被称为电波作的原因是因为剧情本身的架构并不是完整的,它缺少的部分由读者自己的理解补全。太一向群青一直传达的是前进的意志,人与人自己便是自己的归宿了。
#4 - 2024-3-3 12:30
(「やり直すんだ そして、次はうまくやる」)
看了想再重推一遍了(bgm38) C+C是我第一部R18 开始的折磨日常+下头+学姐h太突兀导致玩的时候比较粗糙(bgm38) ,现在二周目应该体验会好很多
#4-1 - 2024-3-3 21:39
云汐梦
希望你也能和太一和解(bgm38)
#4-2 - 2024-3-9 01:43
泥土的自信
玩过樱之诗表示这点黄段子真算不上什么
#4-3 - 2024-3-9 07:50
地球救済ハンター
泥土的自信 说: 玩过樱之诗表示这点黄段子真算不上什么
樱之诗玩过了(bgm38)就是因为前4章黄段子太多我观感也上不去 最逆天的托马斯懂的都懂
#5 - 2024-3-12 14:37
写得太好了,支持一下!
#5-1 - 2024-3-12 15:02
云汐梦
谢谢支持!
#6 - 2024-3-14 14:31
(Make that money;Watch it burn)
粗浅的总结下,不知道对不对(bgm38)
罪孽与苦难:在孤独中,即没有他人约束下,更容易暴露人性之恶
跨越:彻底暴露后,反而能正视真实的自己,知晓黑暗,才能选择光明
交错:包容了自己和他人的黑暗后,似乎打破了心之壁
#6-1 - 2024-3-14 16:08
云汐梦
因为我没有接触过口三才别的作品,所以C+C是根据诗歌的架构,建立在Cross一词的延伸和拓展上去分析的,未免会有些跳脱出游戏的主线。单看C+C我感觉口三才是选择刻意淡化了所谓黑暗和光明之间泾渭分明的那条线 - 既在C+C这个特定的世界观下比起客观存在的恶和善更偏向人性之间的差异。毕竟孤独只是一个概念,所以他将孤独拟人,拆分成游戏中的8位角色。每条线都可以说是对孤独某一个角度的诠释;最后以太一送回他人收尾可能是口三才留下的一丝善意吧,毕竟这种理解他人这么虚无缥缈的事怎么会有个结局呢。能不能打破心之壁 - 这个就留给太一的广播传达到的每个玩家自己去解释了。
#6-2 - 2024-3-14 17:27
Nevermore
云汐梦 说: 因为我没有接触过口三才别的作品,所以C+C是根据诗歌的架构,建立在Cross一词的延伸和拓展上去分析的,未免会有些跳脱出游戏的主线。单看C+C我感觉口三才是选择刻意淡化了所谓黑暗和光明之间泾渭分明的那...
还以为我悟了,结果什么也没懂不是吗(bgm38)
只记得每条线都挺难受的,h的时候也是如此,原来这难受感是孤独吗,那作者确实是传达到了。
#6-3 - 2024-3-14 17:35
云汐梦
Nevermore 说: 还以为我悟了,结果什么也没懂不是吗。
只记得每条线都挺难受的,h的时候也是如此,原来这难受感是孤独吗,那作者确实是传达到了。
很有可能是口三才前期写得确实有点坐牢(bgm38),毕竟C+C娱乐性确实低一点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