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7-30 12:46 /
      在废萌、轻百合的浪潮冲击之下,JK+Rock Band已经彻彻底底成为了一个王炸题材。随便报一报菜名:《轻音少女》、《Bang Dream》系列,当然还有《孤独摇滚》,这都是多少获得了大众认可或者不俗商业成绩的作品,本文所讨论的,就是以这些JK+Rock+轻百合作品间的异同,来探讨《孤独摇滚》受到广大婆罗门喜爱的原因。

     “文化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烂大街的名言,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文化是对现实的映射。那么,以映射现实的角度来讨论以上三部作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轻音少女》——科幻,《邦邦》——都市言情/伤痛文学,《孤独摇滚》——魔幻现实主义。

      《轻音少女》的科幻性,就像如果人类实现了核聚变,进入后稀缺时代(类似gong产主义)一样,是一种美好但干脆不存在的事情,但这种人类的姿态毕竟在理论上存在,作为一个fantasy,这确实美好的。这点也反应在《轻音少女》的“rock”中,轻飘飘的,很“不rock”的rock,JK rock(虽然我也不讨厌就是了)。

       《邦邦》,特别是《Bang Dream It's my go》,则是都市言情剧的良好演绎者:3条时间线+3层人物关系裹挟在一起,颇有一些虚渊玄在《爵迹零》里演出的“剪不断,理还乱”、错综芜杂的人物关系,加之各类:“付出了却得不到回报”、“想要成为人类”的,很羞耻、很有意思、很扭曲的情感演出,使得整部剧总体来说也有着不错的观感。这特别体现在剧中人物精细的表情、动作、言语的细节上,在这些细节之中,都有着与剧情相关联的缘由,与人物独特的性格特性。

         而《孤独摇滚》,除去JK rock的这层魔幻的外壳,实际上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你很孤独,但你努力了,你的努力收到了同好者的认可。你又努力了,这回,你的小众爱好受到了一些大众的称赞;然后,生活一尘不变的继续。

        这是一种非常现实主义的基调:“你努力了,让你小众的爱好,得到他人认可了,然后,你明天还得去上班”。

        现实从来没有改变,你对工作、学习,这种世俗性事物的看法也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只是它们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并且,你也可以有快乐的事情,你可以rock,你可以为你爱的人做些什么,你的生命,似乎并非如此虚无而没有意义。

       这样的一种罗曼罗兰式的英雄主义,毫无疑问在无论是表层还是潜意识里,都引起了诸多学牲、社畜的共鸣:我不想上班,可我得去上班,幸好,我还有rock,幸好,我还有喜欢的人或事物——于是生活,就这样继续下去。

       在这里写了这么多,只是因为在复习《孤独摇滚》ep12时,看到了这样的一段演出:经历了文化祭的成功演出后,波奇的台词是:明天,还要上班呢。
Tags: 动画
#1 - 2023-7-30 13:01
轻音那段是比较认同的,mygo还没完结暂不评价。孤独摇滚个人觉得过度解读了。
罗曼罗兰式的英雄主义,是指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之后,依然选择热爱生活。但波奇本身并不厌恶上学,学校本身也并未给她带来多大的精神压力,她所谓的烦恼只是——交不到朋友,以及明明有出色的吉他演奏能力却缺少一个展现的舞台,说白了还是青春期的烦恼二三事。

关于孤独摇滚第一季的结尾那句话,只是表达从梦幻的非日常回归到日常生活当中后,油然而生的一种落寞感。这片受到婆罗门喜爱的原因,主要是演出方针层面的突破。它通过制造各种奇观式的演出,颠覆了传统的轻百叙事。说得直接一点就是表现手法比较新,故事本身就和传统少女乐队没太大区别了。
#1-1 - 2023-7-30 13:14
Joh
赞同你的观点,孤独摇滚在剧情构架上比较传统或者说:“俗套”。

但其对于“表现手法”上的突破,我觉得不能只是用创新来形容。动画监督在里面夹杂的大量:“我不想上班,但我得去上班”、中年危机的暗示、“对于去上班的恐惧”、“对啃老的恐惧”的私货。

这些东西,加之波奇酱jk rock的俗套故事,引发的婆罗门(或者说学牲、社畜)的内心某种共鸣,也就是“明天,我还得去上班”的英雄主义共鸣,才是《波奇摇滚》获得婆罗门喜爱,荣登Rank 69的真相,至少我是这样想的。
#1-2 - 2023-7-30 18:31
藍嵐
Joh 说: 赞同你的观点,孤独摇滚在剧情构架上比较传统或者说:“俗套”。

但其对于“表现手法”上的突破,我觉得不能只是用创新来形容。动画监督在里面夹杂的大量:“我不想上班,但我得去上班”、中年危机的暗示、“对于...
(bgm38)婆罗门要是能这么轻易共鸣,感觉那也不叫婆罗门了。
也许动画制作是塞了不少私货,但可惜原作内容并不能撑起这样的表达,也就是某些婆罗门口中的「既不孤独也不摇滚」了。
#1-3 - 2023-7-30 18:42
Joh
嵐藍 说: 婆罗门要是能这么轻易共鸣,感觉那也不叫婆罗门了。
也许动画制作是塞了不少私货,但可惜原作内容并不能撑起这样的表达,也就是某些婆罗门口中的「既不孤独也不摇滚」了。
原作肯定不行,动画可以说是重做了一遍(bgm38)
#1-4 - 2023-11-25 22:52
@Kumiko
罗曼罗兰式的英雄主义还是和JK Rock(我真的很喜欢这个词)有些微妙的不同的~因为JK Rock 和“生活的真相”从来不沾边。即使孤独摇滚引入了现实的焦虑,但是生活的真相远远没有到被戳破的地步.......
#2 - 2023-7-30 16:58
孤独摇滚的感受是你基于体验自然而然所得到的感受,还是说是一种代入猜测?
#2-1 - 2023-7-30 18:48
Joh
某种意义上,是我站在监督的角度上分析出的,既可以说是“自然而然的感觉”,也可以说是“代入猜测”,因为当我看那些分镜的时候,觉得只有这样解释,才能说明其存在意义。

当然,作品的理解是自由的,我只是觉得,只有这样理解,才能说明在当今的业界竞争环境下,《孤独摇滚》能在bangumi收获这么多婆罗门赞誉的原因(无论他们有没有意识到这个“真正的原因”)
#3 - 2023-7-30 19:35
整体认同,但婆罗门真的会喜欢孤独摇滚吗?至少作为也许能算个婆罗门的我,是不喜欢的。
#3-1 - 2023-7-30 19:43
Joh
我有个不良的习惯,当很多人喜欢一部作品的时候,我首先会给它减个分。

我一开始很喜欢波奇摇滚,但在大家开吹了以后,加之那个平淡的结尾,搞得我直接打了个6分。

但在《bang dream my go》播出了以后,我又回头来复习了一下,发现了在嘈杂的追番时期,没有发现的,很多监督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因而与之和解。
#3-2 - 2023-7-30 20:42
你想成为怎样的人?
为什么要当婆罗门(bgm38),婆罗门不是贬义词吗
#3-3 - 2023-8-1 23:04
Joh 说: 我有个不良的习惯,当很多人喜欢一部作品的时候,我首先会给它减个分。

我一开始很喜欢波奇摇滚,但在大家开吹了以后,加之那个平淡的结尾,搞得我直接打了个6分。

但在《bang dream my go》...
我经常也会这样
#3-4 - 2023-8-1 23:05
2022 说: 为什么要当婆罗门,婆罗门不是贬义词吗
婆罗门那篇文章只是描述现象,并没有对谁做评判吧
#3-5 - 2023-10-22 09:02
喵森的甜甜圈
2022 说: 为什么要当婆罗门,婆罗门不是贬义词吗
记得nbht曾发过一个视频,里面说过婆罗门有中性义和贬义两种词义
#4 - 2023-7-30 20:55
恰恰相反,我对社恐的人设一点都不来电,不如说反感这种过于新奇的流行文化。当然我会在后面交代如此说明的原因。只看了几集孤独摇滚的我应该没有资格评价这部作品,所以也迟迟没有拿这部作品开刀,这里仅从个人体验聊一聊。对于我个人来说这部番的观看体验可以说非常糟糕,就前几集而言这种对于社恐刻意乃至于夸张的演出引起了我的反感。

其实说不定我比真正的otaku还要保守封闭,每逢我听到一个人给自己贴上社恐标签,最后又见到他在人际交往还不错的时候就会郁闷。我印象中听过大众media对于年轻人社恐现象普遍化的解释恰恰是中国大陆高度城市化和商业化下年轻人在社交中选择的保守策略。既然这是一种理性思维的博弈策略,那么其中真正符合“社恐”定义的人又是多少呢?他们都说自己社恐了,那我这种真的不愿意去主动接触他人沉默寡言的人怎么办(我可不承认我跟这些人是同伙哼)。如果你问我我自己是如何处理现实的人际关系呢,我会选择沉默加以倾听,自然地推进话题。对于社交中亮出自己社恐特征的人,我反而避之不及。

婆罗门以及诸多动漫爱好者对孤独摇滚的围猎在我眼里便是“明明并不真正孤独却一齐在消费孤独”,其中很多人在我的猜测看来,他们认为的孤独不过是商业社会冲击下不得已与熟人社会说拜拜,只得与原子化社会这种难以深入难以纠缠的人际交往的无奈,而并不是在哲学层面上达到“高出不胜寒”的孤独而发出的呐喊。
#4-1 - 2023-7-30 21:05
Joh
社恐人设的存在意义确实比较复杂,或许得另写文章讨论。

但就以上提到的《孤独摇滚》和《邦邦 my go》,社恐的存在意义倒不是为了消费社恐,还是可以实际看一看,再进一步下定论。
#4-2 - 2023-7-30 21:20
咸鱼dr猩猩
Joh 说: 社恐人设的存在意义确实比较复杂,或许得另写文章讨论。

但就以上提到的《孤独摇滚》和《邦邦 my go》,社恐的存在意义倒不是为了消费社恐,还是可以实际看一看,再进一步下定论。
除开对社恐这种现象级文化的异议,我对这类轻百音乐番还是挺喜欢的。传统和非传统的都可以,或者说我唯独对这个特定指向的番消费不来XD。不过说实话,我人物本作既然选定了社恐这个方向,不去特地讨论它或许没有值得一说的其他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各位在评价本作的时候是否讲孤独作为了自己的加分项。
#4-3 - 2023-7-30 21:31
Joh
咸鱼dr猩猩 说: 除开对社恐这种现象级文化的异议,我对这类轻百音乐番还是挺喜欢的。传统和非传统的都可以,或者说我唯独对这个特定指向的番消费不来XD。不过说实话,我人物本作既然选定了社恐这个方向,不去特地讨论它或许没有值...
至少我在评价这两部作品时,不是为了社恐而评分,但评价结果也并非与社恐无关。

例如波奇的社恐,让我更好的理解了监督想要表达的“现实主义”,如果换成一个阳角主角,那大概是无法领会的了。

而另一部里的社恐主角“灯”,她的社恐则是更好地渲染了其他角色与她的羁绊,让人能够理解这种“都市言情”的伤痛与温暖。

现在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了:我不会因为对社恐产生共鸣而进行加分(因为正如你所说,无法对什么是社恐进行真正的定义),但如果有着,社恐人设而带来的优秀演出效果,我会对这个优秀演出进行加分。
#4-4 - 2023-7-30 21:55
咸鱼dr猩猩
Joh 说: 至少我在评价这两部作品时,不是为了社恐而评分,但评价结果也并非与社恐无关。

例如波奇的社恐,让我更好的理解了监督想要表达的“现实主义”,如果换成一个阳角主角,那大概是无法领会的了。

而另一部里的社...
果然我是既不懂动画又不懂受众了(bgm74),所以大家是喜欢孤独摇滚的演出效果和现实主义是吧是吧(bgm10)
#4-5 - 2023-7-30 22:06
Joh
咸鱼dr猩猩 说: 果然我是既不懂动画又不懂受众了,所以大家是喜欢孤独摇滚的演出效果和现实主义是吧是吧
至少现实主义和演出效果是原因之一吧,另外的理由肯定也有,比如我们否定掉的这个“社恐共鸣”,也肯定有人感同身受。

这篇文章的意义,只是指出《孤独摇滚》rank 67的一种解释罢了。
#4-6 - 2023-7-30 22:24
咸鱼dr猩猩
Joh 说: 至少现实主义和演出效果是原因之一吧,另外的理由肯定也有,比如我们否定掉的这个“社恐共鸣”,也肯定有人感同身受。

这篇文章的意义,只是指出《孤独摇滚》rank 67的一种解释罢了。
可以的,不错的角度
#4-7 - 2023-8-2 17:22
钒哑铃
日本流行文化爱用的概念是交流障碍,波滚中也用了这个词,不同于中国常用的社恐,即社交焦虑障碍。但是波奇的刻画却是极其标准的社交焦虑障碍,搭配她本人强烈的社交欲望和外倾人格,目的就是制造喜剧反差。
毫无疑问,波奇是以焦虑障碍作为主题设计的搞笑漫画丑角,同类要素还有恐高症、恐血症等,就是用一种对大部分观众来说相对无害的刺激来引发角色的危机和剧烈反应,制造喜剧效果。所以波奇很早就主动和真正内向人划清界限,她的独处世界非常贫瘠,不是稳定的容身之所,需要不断向外冲击,引发自己恐惧制造戏剧冲突。
波奇的英雄气质也体现在这里,蛤蟆晶回避现实中真正激起人们恐惧的难题而选择精神障碍作为剧情障碍,就可以在安全的kirara环境下仍然讲述出主角不断抗争、燃烧自我、为爱奉献的故事。这个层面上可以说波滚是一场血祭表演,它隔绝了物理的暴力和死亡,同时却保留真实的痛苦和信仰,读者也因此能假戏真做得到真实的共情和崇高。这个效果实在是讨巧,堪称Kirara邪典,读者可以半吊子面对半吊子苦难,然后得到半吊子理解和半吊子释放。从结果上来看,这可能就是现在人们真正需要的。
#5 - 2023-7-30 20:58
(-)
什么中二电波台,乙(bgm31)(bgm31)
#5-1 - 2023-7-30 21:00
Joh
关注中二电波台喵
#6 - 2023-7-30 22:01
尝试过和波奇酱共情,但失败了
孤独摇滚vsBanG Dream! It's MyGO!!!!!
#6-1 - 2023-7-30 22:16
Joh
我觉得谁更孤独或者rock,都不太是关键,这两部作品强调的重点也不一样,rock的类型也不一样。

《孤独摇滚》是日常向的,你从哪一集、哪一个镜头开始看,都没啥问题,音乐则与《轻音少女》一样,是轻摇滚(JK摇滚)。

《bang dream my go》则是剧情向,讲究的是剧情逻辑、演出,以及人物情感表现。音乐类型偏jpop+典型日漫音乐。

所以不存在高低对比,只存在赢,还有赢,双重的享受。

ps:虽然我也很喜欢这次的邦邦,但在祥子退团理由这个雷还没处理之前开香槟,还是有些太危险了吧(bgm38)
#6-2 - 2023-7-30 22:53
平沢温树
Joh 说: 我觉得谁更孤独或者rock,都不太是关键,这两部作品强调的重点也不一样,rock的类型也不一样。

《孤独摇滚》是日常向的,你从哪一集、哪一个镜头开始看,都没啥问题,音乐则与《轻音少女》一样,是轻摇滚...
你提供的视角很有意思,也就是日常向vs剧情向。我有一个想法,不是很成熟,但是我还是想把它说出来。我个人认为要讲好孤独这个主题,剧情向显然是更为适合的。因为孤独的背后肯定是有理由的,可能是遭人霸凌,可能是频繁转学,可能是家庭关系不和……只有观众理解了主人公为何孤独,才有可能和主人公共情。其实不光是孤独这个主题,所有优秀的并且主人公有心理障碍的片子都是会着重笔墨写主人公的过去的。比如说EVA、CLANNAD、四谎等等。只有理解了过去,才能理解现在,才能找到走出困境的救赎之策。而孤独摇滚,只在第一集开头几分钟像走马灯一样草草介绍波奇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人,这之后就再也没触碰过波奇的过去。此后每次波奇说自己如何如何孤独,I was like “huh, OK? But why?” 相比之下,mygo则是用了第三集整整一集来讲这背后的故事,很容易让观众带入。所以我觉得孤独摇滚的本质是美少女贴贴片,但是它又想讲孤独这个主题,却又不给足够的笔墨来解释孤独,而是堆大量的演出手法来表现孤独。孤独的问题最后还是没解决不是吗?这或许是我觉得割裂的地方。总之,如果有一个名叫“孤独摇滚”的命题作文,我肯定是更喜欢mygo的这种表现方式而不是波奇摇滚这种。当然了,我从来不否定孤独摇滚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每个观众的背景故事都不同,所以看片关注的点不同,这是很正常的。
#6-3 - 2023-7-30 23:04
Joh
平沢温树 说: 你提供的视角很有意思,也就是日常向vs剧情向。我有一个想法,不是很成熟,但是我还是想把它说出来。我个人认为要讲好孤独这个主题,剧情向显然是更为适合的。因为孤独的背后肯定是有理由的,可能是遭人霸凌,可能...
对,你的观点和首席婆罗门“中二电波台 台长”一样,我也赞同《my go》要比《孤独摇滚》更“孤独+摇滚”。

但我觉得没有必要为了孤独而强调孤独,波奇的孤独是为了凸现一种现实主义的基调,而灯的孤独是为了凸现她和伙伴之间羁绊的珍贵。两者之间性质不同,因而进行好坏比较,依然不是个好的选择,还是推荐两者都享受。
#6-4 - 2023-7-30 23:11
平沢温树
Joh 说: 对,你的观点和首席婆罗门“中二电波台 台长”一样,我也赞同《my go》要比《孤独摇滚》更“孤独+摇滚”。

但我觉得没有必要为了孤独而强调孤独,波奇的孤独是为了凸现一种现实主义的基调,而灯的孤独是为...
台长做过孤独摇滚的视频吗,我都不知道。可以指个路吗(bgm38)
#6-5 - 2023-7-30 23:16
Joh
平沢温树 说: 台长做过孤独摇滚的视频吗,我都不知道。可以指个路吗
【[TV2] 水族馆是百合女老巢吗?2023年7月新番大爆炸-哔哩哔哩】 https://b23.tv/HGiHV0M

【[TV2] 为什么孤独摇滚是十月新番的神?因为二次元的终点就是废萌【TV2讲道理】-哔哩哔哩】 https://b23.tv/NDzwcM2

你想看的应该会是这两个视频
#7 - 2023-7-30 23:12
(good)
婆罗门(X)
懂哥 (✓)
很简单,摇滚都是给懂哥听的,懂哥喜欢小众,因为喜欢小众懂哥找不到共同语言所以孤独,jk乐队番吹捧小众,社恐孤独,所以才会受到追捧。
论演出,演出好的有的是,不差它们
#7-1 - 2023-7-30 23:17
Joh
#8 - 2023-7-30 23:35
咦,怎么没有出现少女歌剧
#9 - 2023-7-30 23:40
不就以为女生。唱歌,贴贴么。轻松愉快的日常就是喜欢的原因吧
love live,偶像大师,Wake Up, Girls!,这种偶像类的不放一起讨论么,明明邦邦也在。
#9-1 - 2023-7-30 23:58
Joh
因为这里讨论的是rock band,摇滚乐队类的作品
#9-2 - 2023-7-31 00:02
かほは深い眠りの中
Joh 说: 因为这里讨论的是rock band,摇滚乐队类的作品
轻音算摇滚么,哦,好像老师确实是摇滚来着,乐队也去过livehouse,当初完全作为日常百合音乐要素看的,完全没注意这方面
#10 - 2023-7-31 01:11
(マッチ擦るつかのま海に霧深し)
我觉得这不是本片的主旨。BTR大体上表达的还是:就算是这样一个极度恐惧与人交流的人,她也是渴望友谊的,她也是值得去收获友谊、并且和同伴(仲間)们去共同达成一件事的。

片尾bocchi那句话在我看来算点睛之笔,恰好达成了「由非日常回归日常」的这种vibes。
而真正专门去营造这种氛围的,是凉宫09版最终话《Someday in the rain》。而看看凉宫如今的风评,我总感觉班固米三天两头就会冒出来批凉宫的帖子。

BTR倒是让我联想到《女子落语》。后者的人设多少也是夸张化的,但它一上来就开宗明义:本片是为了让大家欣赏女孩子的可爱之处。
所以我觉得BTR会火主要还是女孩子很可爱。
英雄主义?现实主义?你说这个谁懂啊((bgm38)
#11 - 2023-7-31 07:02
(life goes on and on..)
喜欢波奇的已经被开除婆籍了,去年十月战的是昏天黑地,大道都磨灭了
#12 - 2023-7-31 12:59
(直到最后,也要相信自己!)
轻音、bang、BTR都是在过度解读,实际上作为一个在不同角度讲述乐队这件事情的轻百类作品,我个人不觉得他们有什么高大上的寓意,更简单来说他们都是非常出色的纯商业性动画,使用了常用的成长,努力,友情等普通元素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最终轻音和BTR都通过出色的演出给人以非常愉悦的观赏体验,但也仅此而已。
从故事看来三者无论哪个都是努力之后依然过着日常生活,总不能大家全是什么“罗曼罗兰式的英雄主义”,剩下的监督加一些小私活撑死了只是丰富作品的娱乐程度,谈不上什么凸显内核。
冰海战记作为一个正剧用了整整48集才诠释了反战、阶级、生存三个核心思想,几个日常轻百剧想用几集凸显所谓内核是不是多少有点搞笑了。
这里不引用bang的原因就是没有完结,而且我并没有感觉有多少出色之处,不如说问题很多,但我一般完结之后才会进行评价,毕竟我说的问题可能在后面填坑。

最后说下婆罗门话题:
我不承认自己是婆罗门,所以按照阅番量标准,低于我之下的在我眼里都不配称之为婆罗门。在我之上的我还要考虑整体打分倾向和写出的长评和评论是否有价值。至少一半以上也没啥婆罗门资格。换句话说根据bgm的统计数据,bgm中在我眼里称之为婆罗门数量的人不足500。
怎么算喜爱,我给了孤独摇滚8分算喜爱吗,还是说要给10分才能算喜爱,目前BTR的高分说明了孤独摇滚在各个圈层群体至少都是能承认优秀的共性,而非什么婆罗门有好评。
#13 - 2023-7-31 15:58
(Let me down)
animate仅仅只是作为ACGN的一部分,而ACNG更只是一种比较突出的亚文化,因而我对于究竟什么是婆罗门,并没有一个严苛的定义标准,实在要说的话,只要是喜欢接触文化作品的人,就是我心中的婆罗门。

至于是否进行了过度解读 ,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就像看《电锯人》,读《再见戈多》,听《牧神午后》,你可以将其理解为热血漫画、幽默剧、乱七八糟的玩意,也可以把它们当做意识流主义大作欣赏,换而言之,你的思想与阅历,“第二次创作”出了这部作品,并且 ,这也是一部作品真正被读者理解的过程。因而我对过度解读暂不做评价。

最后提到的“正剧”的对比,这就像要去用《唐吉坷德》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对比一样奇怪。前者用了1000多页描绘了“哭丧着脸的骑士”滑稽荒谬的经历,而后者差不多只用了40多页描绘了一段美丽的爱情。难道你会觉得两者之间有谁高谁低吗。
#13-1 - 2023-7-31 16:48
回忆逝去之路
我大概理解你是打算回复我,但是下次请直接在我下面,否则我是看不到你的评论的。这次只是正巧我点进来才看到的。
婆罗门本身就是一个贬义词,以构建类似种姓制度来决定权利大小的行为。而我只认同根据评论和讨论来认识一个人是否有资格评判一部动画,写不出几个有价值的长评,说不出什么有价值的话,那你又有什么让我对话的价值呢,你的观看经历和打分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而这些又跟你是不是婆罗门有什么关系呢。既然没有关系,只是为了上下制度而存在婆罗门有存在价值吗。

过度解读本身就是存在的,我不觉得这是不好的,我自己也经常这么干。但是要明确,这三部作品必定不会是因为什么突出的内核、深刻的反思而得到大家的认可。
你从这些方面分析作品可以,但是把这些作为作品得到好评的理由就是走偏了,这几部作品非要说就是大家觉得很好看罢了。
而好看其实并没有多少复杂的理由,比如我觉得轻音描绘软萌少女的校园日常很可爱,BTR的各种演出让我眼前一亮,就这么简单罢了。

最后这个正剧我要明确反驳,就以你提到的《唐吉坷德》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个作品,前者长达1000多页描绘的是“哭丧着脸的骑士”,但它的内核确实一个讽刺腐朽的骑士行为和社会不合理状态的作品。
而后者在我眼里就算顶着莎翁的名号,也不过是描绘爱情这种简单命题的作品,而且原作就是一个戏剧剧本,你之所以觉得有感染力,是因为改编成的戏剧你觉得很好,但是作品本身我其实并没有什么感触。
其在四大悲剧当中也属于内核最浅的一部,或者说最通俗的一部。
换句话说,如果以表达内核的深刻性和高度还有我阅读原著体会到的感染力,前者对后者大概就是冰海对一般轻百作品的差距。
#13-2 - 2023-7-31 16:56
Joh
回忆逝去之路 说: 我大概理解你是打算回复我,但是下次请直接在我下面,否则我是看不到你的评论的。这次只是正巧我点进来才看到的。
婆罗门本身就是一个贬义词,以构建类似种姓制度来决定权利大小的行为。而我只认同根据评论和讨论来...
sorry,回复错楼了,本确实应该回复在你的楼下。

对于“资格”的评判我无言以对,只能说无法突破你的心之壁了。

但对于作品的内涵,不分类别进行高低评价的行为,恕我不予赞同。
#13-3 - 2023-7-31 17:01
回忆逝去之路
Joh 说: sorry,回复错楼了,本确实应该回复在你的楼下。

对于“资格”的评判我无言以对,只能说无法突破你的心之壁了。

但对于作品的内涵,不分类别进行高低评价的行为,我恕不给予赞同。
最后一点我不强求别人认同,但是请你思考一点,如果内涵可以分类进行高低评价,而不是放在一起评价,那我是否可以认为红楼梦的水平和描绘修仙类的爽文(网文或者封神演义皆可,看你那个方便理解)的内涵具有同等水平,毕竟它们属于不同类别。这点同样延伸到动画上,你是否认为动画只能在同一赛道进行对比。
#13-4 - 2023-7-31 17:17
Joh
回忆逝去之路 说: 最后一点我不强求别人认同,但是请你思考一点,如果内涵可以分类进行高低评价,而不是放在一起评价,那我是否可以认为红楼梦的水平和描绘修仙类的爽文(网文或者封神演义皆可,看你那个方便理解)的内涵具有同等水平...
答案很简单,我确实只会进行同类型,而且得是非常严格的同类型对比,也就是“谁是谁的上位替代”,仅此而已的对比。

就和任何职业都被社会所需要一样,每一种作品类型,既然它存在,那它就是被需要的。

我根本不会将《红楼梦》和《斗罗大陆》进行对比,因为前者是一部历史材料、人生指南,一部纯文学作品,而后者则是劳动阶层放松、小学生学习阅读的快餐。两者各有各存在的意义,而不是谁优谁劣。

至于动画是否只能够在同一赛道进行对比的问题,我想答案已经出来了吧。

那就是根本不需要对比,动画有动画存在的意义,其他文化载体有它自己存在的意义。

如果你硬是要分出高低,那只会引起无求无尽的争吵与不理解。但如果放弃比高低,那就只有赢,还有赢。
#13-5 - 2023-7-31 17:49
回忆逝去之路
Joh 说: 答案很简单,我确实只会进行同类型,而且得是非常严格的同类型对比,也就是“谁是谁的上位替代”,仅此而已的对比。

就和任何职业都被社会所需要一样,每一种作品类型,既然它存在,那它就是被需要的。

我根本...
我觉得你表述的内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
阐述如下:
1.如果任何一种类型的作品都存在意义,那么其实根据划分粗细力度的不同,最极限程度可以把每一部番剧都分成一个类型。那么这就跟你所说的上下位替代不符,其实你这个“上位替代”本身就已经和你最后总结的放弃比高低矛盾了。
2.当然你大概率会回复我同一类型的定义,但如何分类型就是一个大家在争吵的事情了。而把某一部作品分到某一个类型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事情。所以说分类型和根据类型划分作品就已经会引起无穷无尽的争吵和不理解了。这是即使放弃了所谓的高低也会产生的纷争。
总结:如果人和人不能完全理解,就算是放弃高低,纷争也不会消失。而人和人永远不可能完全理解。所以纷争永远不会消失。

阐述第二项内容:
那么在必定有争论的前提下,为什么我还要分出高低,是为了赢吗?
对作品统一性划分高低并不是为了赢,因为赢是一个外延性的概念,而我划分作品是因为内驱性。
我可以承认每一个作品也许都有其存在价值,但是对于整个社会的概念上来说不同作品的贡献是具有差距的。
《斗罗大陆》对于社会贡献很低,因为即使没有它随便找本《狂神》也就替代了。而《红楼梦》的高价值何其独特的价值很难找到替代品。
总结,正确定义评分系统和分出高低,对于社会整体而言就是对作品的价值进行明确定义,对于自身而言就是作品对我的价值进行明确定义。
我不会要求他人的评分系统必须要和我一样才合理,但衡量作品有一套明确的评分系统却能证明这个人有自身明确的价值体系。
换言之,针对这个话题,我理解如果强行分类才能比较,本质是就是对“作品对自身的价值”不够明确。
#13-6 - 2023-7-31 18:11
Joh
回忆逝去之路 说: 我觉得你表述的内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
阐述如下:
1.如果任何一种类型的作品都存在意义,那么其实根据划分粗细力度的不同,最极限程度可以把每一部番剧都分成一个类型。那么这就跟你所说的上下位替代不符,...
用简单通俗的政治经济学来说:“不同质的东西不能进行量的比较”,你所说的“价值”是一个过于傲慢和绝对的东西,就像水与钻石一样,在沙漠中水的重要性>钻石,而不缺水时,一个人又会选择钻石而不是水。

你所说的“作品自身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呢,对于一个普通小学生来说,《斗罗大陆》毫无疑问比《红楼梦》更好看。而对于一个知识分子,《红楼梦》则根本不需要与《斗罗大陆》之流相提并论。

那么,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要求小学生去喜欢《红楼梦》超过《斗罗大陆》,或者要求知识分子去喜欢《斗罗大陆》超过《红楼梦》有意义吗,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让小学生去喜欢《斗罗大陆》,这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让知识分子们喜欢《红楼梦》,他们可以从中得出许多结论(这些结论有没有“意义”,更是另说),这才是真正的实现价值。

那么,是不是就无法进行作品的优劣评判了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我个人是通过:观感体验(4)、美术演出(2)、剧情逻辑(2)、音乐配音(2)的十分制来进行评判的。

这部作品在哪一个领域能够得到多少分,其总分决定了它的优秀与否,这是一个量的问题。而不是通过像——政治剧>日常剧,这样简单粗暴的不同质对比,来进行评判。
#13-7 - 2023-7-31 18:29
Joh
回忆逝去之路 说: 我觉得你表述的内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
阐述如下:
1.如果任何一种类型的作品都存在意义,那么其实根据划分粗细力度的不同,最极限程度可以把每一部番剧都分成一个类型。那么这就跟你所说的上下位替代不符,...
还是用简单的政治经济学,物品的价值承载于其使用价值之上,一部作品的价值取决于其自身是否优秀,而不是与其他作品进行高下评判而得出
#13-8 - 2023-7-31 18:45
回忆逝去之路
Joh 说: 用简单通俗的政治经济学来说:“不同质的东西不能进行量的比较”,你所说的“价值”是一个过于傲慢和绝对的东西,就像水与钻石一样,在沙漠中水的重要性>钻石,而不缺水时,一个人又会选择钻石而不是水。

你所说...
你的理论的前提是“不同质的东西不能进行量的比较”。
但问题是在我看来这些作品间的差距还没有到不同质的程度,它们仅仅是不同量罢了。
无论是《红楼梦》和《斗罗大陆》他们都是文字类作品,两者的性质不会比矿泉水和纯净水差多少。
而两者的价值我是从社会和自我两个角度,前者是整体概念而后者是个体概念。
不要混淆整体概念和个体概念:

对于一个社会而言,
它是一个整体概念,既然是整体概念,它的论述就不能添加诸如要求小学生或者要求知识分子,
因为无论是小学生还是知识分子都不过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为了简化描述我用了替代性(也就是稀缺性)
对于《斗罗大陆》而言,你所举得所有场景,都可以用大量同质化的作品替代。
而红楼梦发挥的场景,一般来说无法或者只能极少量的被其他作品所替代。
这就是两者价值的差距。也是我简化描述:“作品自身的价值”

对于自我这个个体概念而言,就算按照你的标准,我是一个小学生。
在我眼里《斗罗大陆》比《红楼梦》更高也是有意义的,至少我依然对两者可以对比,有明确的价值体系。
只不过这个自我的体系和社会整体的体系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这就是每个人世界观和社会整体大环境的差异性。

中间插一条,因为我发现你最后“而不是通过像——政治剧>日常剧,这样不同质的对比,来进行评判”
这段话完全理解错了我的意思,我从来没有说过政治剧一定能强于日常剧。
我在阐述《唐吉坷德》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差别的时候虽然用了讽刺社会和描绘爱情这两种命题的说法。
但作品的差距是我认为前者就是比后者描绘它的主题更加深刻。
是反驳你说的:”难道你会觉得两者之间有谁高谁低吗。“这句话。并不是主题本身有高低,而是阐述主题的效果有高低。
而这正是通过篇幅做到的,也是为了证明我最早说的冰海48集比这3部日常系作品区区十几级更能阐述内核。
是反驳你说的:“前者用了1000多页描绘了“哭丧着脸的骑士”滑稽荒谬的经历,而后者差不多只用了40多页描绘了一段美丽的爱情”这个前提。

实际上你给自我定的标准本质上就是在对不同赛道的作品做同样的比较。
这和你之前的赛道论本身就是有矛盾了。同样也对你的前提“不同质的东西不能进行量的比较”这点产生冲突。
那么我能否能理解为你说的话“这部作品在哪一个领域能够得到多少分,其总分决定了它的优秀与否,这是一个量的问题。”
你这句话,其实是承认不同赛道的作品可以对比呢。也承认了作品间的差距不过就是量的差距,正剧和日常系作为不同赛道也只是量的差别而不是质的差别这一命题呢。
#13-9 - 2023-7-31 18:48
回忆逝去之路
Joh 说: 还是用简单的政治经济学,物品的价值承载于其使用价值之上,一部作品的价值取决于其自身是否优秀,而不是与其他作品进行高下评判而得出
经济学本身就是一个衡量价值的学科,无论你是通过任何方式进行评判,在对作品的价值进行衡量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必定会存在高低之分,这个不是与其他作品进行高下评判得出的,而是因为价值存在高低所以才能和其他作品分出高下。因果不要倒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