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17 18:46 /
=.,=
可能我玻璃心吧。我觉得看东西是一种成长,而不是以“批评”来诠释所谓的“品味”。人通过阅读获得知识,是为了摆脱无知,但是为了摆脱无知而轻易否定一些作者的表达可能或多或少滋生出了一丝偏见———认知上,由全然不知的“无知”到偏见,我认为是另一种“无知”。

还是那一句话,“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你不同意的事物,不至于如此不堪,更应该以“创作者的角度”体谅这部作品的难处。

[
菲兹杰拉德说过:“一流智商的标准是,头脑中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思像而并行不悖。”
塞万提斯说:“没有一本书会坏到找不到一点好处的。”
虽然不置可否。但要记住:没有一个作品会好到无懈可击,没有一个作品坏到一无是处。

我突然认为,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解读,我最近会很苦恼这一点,所以逃到了bangumi。我们要体会一些人的理解程度,也要检讨自己的是否存在偏见。如果你不认同某个事物,需要提供的是建设性的建议
——类似于:“比如XXX的叙事可以解决这个故事结构;比如群像剧的不同视角的处理方式用在XXX故事可能存在不妥,如果有新的作者要处理,可以考虑XXX。”

比如有些人的有很大的阅读量,他们用他们的的阅读方式对部分通俗读物盖棺定论、嗤之以鼻,委屈的是部分的作品自己会分析自己去辨别其中的逻辑(并且成长),没有他们说得那么不堪。
所以我困惑这一点。
所以前些才找到窍门去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1-比如说,一个人的阅读量只有200+,面对一个拥有3000+年龄大我十岁的评论者,我的解释到底行不行得通,有没有底气(当然,这种说法有点“自我马太效应”的意味。)

因为最近看到一个评论,给出的想法有很大出入。甚至有的人还有“恶言相向”的倾向

2-到底是“他存在了偏见?” 还是说“我的见识不足?”, 这是我目前比较困惑的一点。注意到了这一点,我会注意一切的言论不能轻易地“盖棺定论”,保持一种“我乐意随时可能被推翻的状态,因为我需要修整考量自己的判断的合理程度。”


我困惑这些。因为很多作家写出一个作品,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我会尽可能地理解或者试图理解“为何作者如此表达”,即便我不认同某些处理,但是我会记录“我能从中获取什么”。

我只能要求自己,但是无法要求其他人。更多是我无法说服我身边有庞大阅读量、却存在偏见的人。

唉。
Tags: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