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3-14 16:42 /
本书以柏拉图的《格黎冬篇》来说明“我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以休谟的《论奇迹》说明“我们如何知道”的问题,以《弥兰陀王问经》说明“我是什么”的问题,这分别对应于通常哲学教科书中的伦理学、认知论和自我的问题。而作者的哲学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英国传统的影响,这里所谓的英国传统,即是对认知论的格外重视,以及难于摆脱的怀疑主义倾向。

但这都不是我所关注的重点,我所感兴趣的,一是作者对哲学的态度,因为这或许会有借鉴意义;二是作者对哲学的一些有趣观点;最后才是有关哲学的基本概念。

作者认为有一个基本推断经过了千百年来的证明是毋庸置疑的,他认为

“思维方式的不同会改变人们心目中事物的形象,而多数人的思维方式的则会改变几乎所有人心目中事物的形象。”

而哲学或者说思考则正是这一事实背后的推手,但这并不是说哲学有多高不可攀、不近人情,更不是说它有多么无比重要。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许多哲学思想是为了提供一种救赎的方式(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尽管我们对什么是救赎、从哪里获得救赎这类问题的回答都不一样。其实有多少种哲学思想,就会有多少种答案。佛教徒会告诉你哲学的目的是救人脱离苦海,获得觉悟。享乐主义者则对重生之类的说法不屑一顾,但是他们会提供秘決让你在此生,亦即人唯一的一生中,尽量多享乐少吃苦。

我们往往还是发现这些事与我们关心的事有关,因为许多哲学思想都源自关于人类和人类生活的稳定不变的事实——不管怎样,在过去的三千年里这些事实都没有很大的改变。因此在谈论一个哲学问题时,前提不变很重要的,比如人的生理结构,包括记忆方式等等。

享乐主义的创始人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唯一的善,他认为最大的快乐是远离肉体与精神焦虑,而不是无止境地追求物质生活,而这种容易达到的简单的快乐并不逊于奢侈的、具有异国情调的快乐,并且靠后者得到的快乐会诱发焦虑:获取这种快乐的途径可能会被夺走。

而关于佛教作者则利用《弥兰陀王问经》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来说明佛教徒关于“自我”的看法。佛教徒“那先”在接受弥兰陀王接见时这样介绍了自己,那先告诉他:“陛下,人们叫我那先。”,“但那先只是一个名字而已,因为并不能找到这样一个人。”显然弥兰陀王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辩论很感兴趣,他问到,难道那先不是那先的感觉吗?难道那先不是那先的感知吗?难道那先不是那先的意识吗?组成自我的难道不正是先前提到的事物的集合吗? 于是那先把“自我”比作战车,他先是否认了弥兰陀王的提问接着又问道:“车轴是战车吗?——轮子是战车吗?……” 弥兰陀王的回答都是“不”。于是那先接着问:“那么战车是不是旗杆、车轴、轮子……以及缰绳和刺棒的总和?”弥兰陀王回答道:“不,尊敬的长老,但正是有了旗杆、车轴、……和刺棒,战车才能存在,但只是是作为名称存在而已。”这个故事想要说明关于整体及其组成部分;重要的是从某种意义来说,与构成整体的部分相比,整体不那么真实,不那么客观,反而更像是一种常规性的东西。首先,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独立存在,而整体不行:没有战车时车轴可以存在,但是没有车轴就不存在战车。[正如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后来所说,整体拥有的只有一个“借来”的真实存在,从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真实存在那里借来。](但部分的“真实又从何而来?;整体和部分的区分在哪里?”)而且,决定怎样才能构成整体的不是自然,在某种程度上持决定权的是我们以及我们的目的。如果我们将战车的旗杆和其中一个轮子移走,那么所有剩下的零件构成的集合本身并非不完整,但是就我们希望战车所起的作用而言,这个集合就变得不完整了。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哲学的目的(实际上是佛家的目的)是减轻苦难;如果无法减轻苦难,哲学就毫无意义了。造成苦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过分估计自我,自我的需求以及自我的目标的重要性:“执着于自我”正如佛教徒们所说的。因此如果信仰改变能够降低我们心目中自我的地位,那么任何这样的改变都是很有用的。某部藏文典籍中有一段话说:“相信自我是永恒的、独立的,你就会依恋自我;……这就会导致各种亵渎行为,这些亵渎行为带来的恶业,而恶业则会带来恶报。”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以上的辩论显得重要的原因。

当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因了解生和死的种种方法的需求而起,但是凡能传世的哲学大部分都起因于某种迫切的需求或深刻的信念:纯粹为了真理和智慧而追求真理和智慧也许是个不错的主意,但历史证明好主意只是一个主意而已。因为一种哲学思想要想历世永存,就需要一批支持者,即一批对这种哲学感兴趣的人。支持者越多,哲学持久传承的机会就越大。

当然除了了解生和死的种种方法的需求而起的哲学以外,起因于某种迫切需求的还有一些是关于社会理解的哲学。

在西方,关于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一直以来是个经久不衰的问题。关于国家凌驾于个人之上的权威是如何产生的?

一个很自然的答案是:认为这种权威源自个人与其所属国家之间订立的契约或协议。一个人会同意并承认另一个人(在某个行为领域)拥有权威,因为他发现这样做(自己)能获得很大的利益,对这种利益进行回报亦然。大部分人会接受这样一点:只要在协议范围内,并且只要这个协议是自愿签订的,该协议便会使他人对自己行使的权威合法化。托马斯·霍布斯著名的契约论认为参与契约的个人能合法要求的唯一好处是他们的生命受到保护,因为政府结束了未制订契约前的那种谋杀泛滥、偷窃成灾的无法律状态,并在受到攻击时组织人们进行自我保护。

另一个答案认为强者理所当然拥有凌驾于弱智之上的权威;只要其行使是为了弱智的利益,这种权威便是合法的。

我们或者承认是强力使权威合法化(“强者即权威”①),或者承认是上帝赋予某些人或机构权威(“王权神授”②),否则很难避开这样或那样的契约理论③。但其实①②③三者的本质都是知恩图报,因为正如契约精神讲究互利互惠,强者理论也需要为了弱智利益,而王权神授则也是强者理论的包装而已。但至于为什么人会觉得应该知恩图报这个前提的正确性却鲜有人问知。

毫无疑问托马斯·霍布斯的契约论观点是不够充分的,但是如果我们随后就放弃,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事情放在一边,我们就可能犯一系列错读。其中一个错误是,尽管我们可能理解他们的作品,但我们并不理解他们本人——他们对需要怎样的政治思想这一点的关心,什么样的环境引发了他们的关心因而使得出的结论吸引他们自己。我们可能会因此忽略文本背后的人性,同时也会忽略另一个重要因素,即哲学是为什么。而且任何时候如果无法确定他们的意思,弄清他们为何会这样说往往是解惑的一种有效方法。不关注他们的目的和动机,理解他们的话就可能有困难。

接下来作者大致地提到了一些“主义”,而认知论一直以来是我很感兴趣的话题,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一对词则完全属于认知论的范畴。“经验主义”就宽泛地指称所有推崇感知而舍弃思考的学说,而“理性主义”则指称那些推崇思考而舍弃感知的学说。

认为只有通过感知才能获取知识的经验论者并不一定是在表明,感知过程本身并不涉及任何形式的思考这样我们就能够拥有可以说是纯粹的、未受到任何思考方式污染的感知。即使是看桌子、发现上面有一支钢笔,也需要你不仅仅是被动地看到进人自己眼中的光影图案。你得略微了解有关钢笔的知识,至少要知道钢笔是什么样的,然后运用这些知识,否则我们看钢笔就如同用相机给钢笔拍照一样,只是看见一支笔。感知的过程是解释性的,照相机则只能记录光影图像。因此更成熟一些的经验主义就允许分类、思考、推理和分析的存在,并允许它们各司其职,但是这种经验主义也会就分类、思考、推理和分析无法独立创造出哪怕一项知识这一点表明自己的立场。也许的确没有不涉及思考的感知,但是同时也没有不涉及感知的知识。所有关于知识的言论最后都只对感知负责,这些言论可能会超越感知的范围,但是它们必须从感知出发。(这一点和我在《娱乐至死》里想到的观点一致)

另一个比较感兴趣的主义是“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往往指更普遍的一些东西:拒绝接受许多领域中关于知识的断言,或是怀疑许多种信仰。有些怀疑主义思想攻击的是人们长期的信仰,或称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即被称为常识的东西。怀疑主义的创始人皮浪认为任何命题的双方都可以提出相等的论据,所以他把寻求真理看成是一种徒劳的尝试。他主张采取中立态度,按照事物显现的样子去接受它们,无须作进一步的分析。

现在经常会听到有人问,一种全面的怀疑主义能有什么意义——虽问其实非问,言外之意就是怀疑主义根本不可能有意义。但是皮浪主义者肯定认为他们的怀疑主义是有意义的:获得内心宁静,没有烦恼,心平气和。关于内心的宁静他们略知一二。如果你想坚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那么记住这是要付出代价的:生活将是一场永久的智力战。如果这种战斗一直保持在智力层面,那么你就是幸运的,因为尤其是在宗教和政治层面,这样的战斗往往会以暴力收场。我个人认为皮浪主义者同样也认识到了其他一些东西:超越事物给我们带来的直接的感觉,关注事物实际上是什么样的;这项工作比他们同时代的人所认为的更为缓慢、危险,也更为累人。皮浪主义者最常用的怀疑主义策略就是提醒我们事物看起来是什么样并不仅仅取决于该事物,还取决于看该事物的人当时的状态,以及事物借以显现的媒介。

而这就引出了相对主义。一个在道德方面持相对主义观点的人往往认为,没有纯粹的善(纯洁、简单),只有在这个社会是善的,或是在另一个社会是善的。一个在审美方面持相对主义观点的人会拒绝接受"某种事物可能就是美的"这样的观点,他总是要问"对谁来说是美的,在谁眼里是美的"。一个在文学方面持相对主义观点的人不相信文本是具有意义的——最多是从不同读者对文本有不同解读,甚至也许是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文本有不同解读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本才是有意义 的。对何为理性持相对主义观点的人会认为关于理性的判断取决于文化的不同,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打个比方)用"西方"的科学标准来解释非洲传统中对巫术的信仰并宣称其非理性是不合理的。

因此同样持怀疑思想的笛卡尔也不相信任何只通过“习惯和实例”学到的知识,这个时候很多人(现代社会这样的人甚至更多)可能会因为悲观而走向怀疑主义或是因为懒惰而走向相对主义。但笛卡尔却选择了另一条艰难困苦的道路,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整本书的有且只有一个观点是让我非常同意的,那就是黑格尔的自然与理念的关系:假设你想知道有关自己的事情,比如关于这个问题或那个问题你事实上是怎么想的,你会坐下来沉思,并努力回忆起曾经的想法吗?不——你只会认为自己看见了曾经想看的任何东西。你应该做一些事情,制造一些东西,写一些东西,总的来说就是创造一个能表达你自己的东西,你自己的作品——然后看这个东西。它能告诉你自己的情况。(“通过我们的作品可以了解我们自己。”)

可以发现,哲学的学习离不开对文本的大量阅读,而且阅读的同时还要质疑并总结出暂时的结论。结论总是暂时的,不要沉迷于那句“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自己的观点。”获取权利不是那么简单的事。相反,要牢记乔治·贝克莱那句挖苦的话:“很少有人思考,但是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是个悲哀;因为,思考是快乐的一部分。

“至于哲学,它的主要“好处”在于能让我们“在谈到任何话题时都能说出一套,从而赢得学问不如自己的人的敬佩”——笛卡尔




Tags: 书籍
#1 - 2018-3-14 17:08
(世界はひとりぼっちの夢を見るか)
学文科真好啊(bgm59)
我自己已经好久没认真写一篇读书笔记了
#1-1 - 2018-3-14 17:12
渺子
专业是经济与金融,应该还算是理科吧(bgm38)
#1-2 - 2018-3-14 17:18
下落
muon 说: 专业是经济与金融,应该还算是理科吧
大概算社科吧。总之都比工科好(bgm38)
#2 - 2018-3-14 18:48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可能是因为水平太差,我还是觉得初学哲学不太应该像维特跟斯坦一样把哲学作为一种救赎,救赎只是哲学的一个结果,不是目的,更不是全部。所以也不太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不能像罗素一样专注于what the thing is,像笛卡尔一样承认恶魔的欺骗,像康德一样承认我们不能认识东西本身……
嗯,别在意,我只是提到哲学就兴奋。
#2-1 - 2018-3-14 19:12
渺子
嘛,所以说“许多”,当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因了解生和死的种种方法的需求而起。

但是凡能传世的哲学大部分都起因于某种迫切的需求或深刻的信念:纯粹为了真理和智慧而追求真理和智慧也许是个不错的主意,但历史证明好主意只是一个主意而已。因为一种哲学思想要想历世永存,就需要一批支持者,即一批对这种哲学感兴趣的人。支持者越多,哲学持久传承的机会就越大。
费尔巴哈还认为黑格尔哲学无非是另一种形态的宗教(bgm38)

什么时候当人类纯粹为了真理和智慧而去追求的话(也有可能是现在,毕竟是科学至上的时代。),再把“许多”去掉也不晚。
#2-2 - 2018-3-14 19:49
Rくん
muon 说: 费尔巴哈还认为黑格尔哲学无非是另一种形态的宗教(bgm38)
...
这个真的有点感触。这段时间刚刚看完一遍邓晓芒的《哲学起步》,被安利了不少上世纪、上上世纪的东西。随便扯点。

感觉人们只要一思考到和无限有关的东西,就可能会带上一些宗教感。宗教是把一个无限的东西说成是“神”,给我一种定了一个无穷远参考点的感觉。但在非宗教的场景下,也有人思考“无限”,或者说“静止的”,形而上的东西。比如康德相信意志能给自己立法,目的王国啊之类的——这种能言说但不能抵达的东西也给人一种很宗教味的感觉。黑格尔…就更不懂了,我理解出来的就是辩证之路永远走不完,活着就是要受苦。

我还要继续读书啊,对思想的历史脉络还是不太清楚。
#2-3 - 2018-3-14 20:16
渺子
Rくん 说: 这个真的有点感触。这段时间刚刚看完一遍邓晓芒的《哲学起步》,被安利了不少上世纪、上上世纪的东西。随便扯点。

感觉人们只要一思考到和无限有关的东西,就可能会带上一些宗教感。宗教是把一个无限的东西说成是...
想要摆脱休谟关于上帝、人类以及动物无休止尽的争论吗!
还在为笛卡尔有关理性是上帝馈赠的言论而感到烦恼吗!
我谦卑地代表各位伟人向您隆重推荐!
《物种起源》!不对《自然辩证法》!嗯...还有是点问题。那么,虚无主义!
#2-4 - 2018-3-14 20:19
coin
muon 说: 嘛,所以说“许多”,当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因了解生和死的种种方法的需求而起。

但是凡能传世的哲学大部分都起因于某种迫切的需求或深刻的信念:纯粹为了真理和智慧而追求真理和智慧也许是个不错的主意,但历史证...
哈哈,不过如果真理和智慧不能永世长存,那也不是真理和智慧的错,毕竟再完美的理论,当它变成口号的时候,它就仅仅是个宣传工具而已了。
更何况,也不是所有哲学都承认狭义的真理。
嗯……有时间真的想好好读点哲学。
#2-5 - 2018-3-14 22:09
Rくん
muon 说: 想要摆脱休谟关于上帝、人类以及动物无休止尽的争论吗!
还在为笛卡尔有关理性是上帝馈赠的言论而感到烦恼吗!
我谦卑地代表各位伟人向您隆重推荐!
《物种起源》!不对《自然辩证法》!嗯...还有是点问题。那...
有点迷糊
我先去读读《西方哲学史》和《西方文化概论》吧(bgm38)
#3 - 2018-3-14 19:40
(意识形态的水很深 你把握不住)
楼主写了这么多内容,不知道该回啥。(bgm38)
#3-1 - 2018-3-15 00:09
渺子
你也写写文章让我康康啊。
不一定是很高深的东西也行。
#3-2 - 2018-3-15 07:19
Rくん
muon 说: 你也写写文章让我康康啊。
不一定是很高深的东西也行。
等我把最近看的那本书瞎整理一下(bgm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