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3-17 21:32 /
其实这个话题我以前曾经讨论过,近日看了些资料有些新的看法。

现在的年轻人所写的小说多半都受到了日本的轻小说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题材方面(“怪力乱神”的取材、校园生活、青春男女等等),更在于小说的写作方式和风格上。最明显的莫过于分段的方式——往往是以一段很短的陈述或角色的对话作为一段,而且在对话后通常是很少附加描述的。‍

当然这种写作方式没所谓好还是不好,纯粹你个人如何取舍。但我觉得,除非你从小就在日本人及其民俗之间熏陶长大,或者对于日本民俗有很透彻的研究和认知,否则这种“短句分段”式的写作方式还是不要随便乱用。

众所周知“神道教”是日本大和民族最原始的宗教信仰,该信仰崇尚“万物有灵论”,即普天之下都是有灵性的,信教者可以在通过和大自然的“对话”当中获得某种宗教安慰。因此大和民族从很早开始就着重于“灵验”——也就是通过一种精神上的体验来获得真理和知识等等。这种信仰影响着其后日本人对于世界的看法,即便后来的日本人已经不是全部信仰“神道教”了。(P.S:举例说明的话,“神道教”的“灵验”思维就好比中国道教的“阴阳”思维)

其次日本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岛国,国土范围形成一种长而窄的弓形状态。再加上日本处于地震带,时常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天灾,一旦和土地稀缺这些特性搅合在一起,其后果就是令到大和民族的每一个个体必须团结一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大和民族的这种“我们一家亲”的特性培养出一种近乎默契式的沟通环境,再加上“神道教”所蕴含的“灵验”信仰,使到日本人的语言沟通环境有时候是很精神化的,是充满各种不用言表的默契和推测。

所以我们看到,日语后来为何那么多助词,那么多虚无的语法结构,这都是为了满足日本人在沟通的时候可以不用事事将事情表达得那么明白清楚,在无意义的助词多的情况下就留有空间给对方揣摩发言人的用意。在日语当中,经常出现一语多义、一义多语的奇特现象。我们在ACG接触得比较多的恐怕就是“振假名”这种方式。

“振假名”以前通常是用于标注汉字假名读音的时候,后来随着更多外来语的加入和日语自身的发展,“振假名”有时更是用来标注与该词相关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的解释性假名。比如某些中二作品特喜欢的飙术语,明明表面用的都是汉字,但上面却是标注同意英文单词的片假名写法。另外在一些歌词和诗词上也经常有这种现象出现。

其实瞎扯那么多,无非是想表达:日本小说的短句分段式写作风格是由日本十分独特的语言环境所造就的,作为非日语环境的我们用起来未必那么切合意境,甚至可能会用起来不伦不类。

日本的语言环境就是一个字:“猜”。你需要去体会语境,体会这个人说这话的时候会是什么的心情和态度。同样一句话,一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话,或许在高兴的时候表达的是一种十分愉悦的心情,或许在工作的时候只不过是一句毫无意义的商业用语,或许在沮丧的时候又可能是一种暗地里咒骂的泄气话。所以也造就日语里很少露骨的骂人话,因为当你生气地贬损一个人的时候,你根本不用把话说得那么明白,善于揣摩心意的日本人早就已经接受了你强烈的“精神攻击”了。

短句分段式的写作风格最巅峰无疑是20世纪初出现的“私小说”体裁,其领头人之一正是《人间失格》的作者太宰治。这位传奇而牛逼的家伙一生自杀过很多次,但大多数都没有成功。只有写完其代表作《人间失格》没多久和情人双双殉情才终于成功了……

“私小说”这种题材真是一种十分奇特的体裁,它十分着重于作者的“自我暴露”,其写作目的有些时候并不是要讲述一件事,而是讲述作者本人的思想。这就好像将最隐私和最精神化的内容统统写在纸上一样,这种体裁的小说充斥着很多像是自言自语自问自答的句子,其中最特别的就是这篇文章说到的一个现象:短句分段。往往上一句是作者的问题,下一句就是作者呢喃地回答。这种奇妙的体裁令到小说有种非比寻常的真实感,就好像作者在你耳边耳语或者聊家常一样,所以“私小说”一般划归到“现实主义”一派。

尽管由于这种体裁的封闭性,“私小说”现在已经没啥发展,也已经不是日本小说的主流,但“私小说”的这种文学性却被后世的日本小说有相当程度而继承和吸收。轻小说大多是写给年轻人看的,所谓“让人阅读的时候感到十分轻松”,因此很多时候更重要是引起人的情感共鸣,而非故事上有什么深邃的主题,巧妙的文笔,严谨的结构等等。而在日本的这种独特语言环境中,想引起共鸣的最好办法(也是最省力办法)莫过于大量使用短句分段式写作风格。对于日本的年轻人读者而言,这会令到他们更加轻松地了解到作者的意图,更加积极参与到书中描述的情景当中,甚至这种略带留白的方式很有“意境”。但对于非日语系的我们来说,这未必是一件完全适用的写作方式。不信你可以随手拿起一本非日语翻译过来的小说,像英语小说和以前的中文小说,这种大量的一句话成为一个自然段的短句分段式写作风格是少之又少的——至少我是没见过。

其实写这篇文章多少出于我的一些怨念,以前有段时间看过一些由一大串对白构成,中间只有少数寥寥描述或动作的小说。我讨厌这样,除非这是一种实验性的体裁(比如我以前写过的模仿攻略写法的小说)。第一我觉得这是那位作者在偷懒,不断的对话和少量的描写是以“留给读者想象”为借口的偷懒。第二是没有文字的充实感,就好像在吃一种流水线上的快餐,我很难从这种小说里面看到作者在想什么,除了某种抽象而虚化的意境。对我而言,无法在一部小说里感受到充实感就相当于没有产生阅读快感,我是对此感到非常厌恶的。
#1 - 2011-4-4 14:24
(greetings from the ocean)
我觉得很多人的写作风格是受到了日本小说的影响吧。日本也不乏给人文字充实感的小说,模仿者写不出充实感只是自己功夫不到家而已,和文体关系不大。
很多轻小说啊手机小说啊本来文笔就不怎么样,没事的时候看看,至少比较放松。无非是商业时代的商品,大家各取所需罢了。最近不光小说,连翻译的水平都下降了,商业周期越来越短,大家都不容易。文学价值的话,有很多充实到根本没法在交通工具上看的小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什么的,那些作家要么有钱有势,要么很聪明很疯狂,什么都不在乎,那才有时间写出纯粹的作品,好看是好看,但是我看着很费劲。
和这比起来,我到是很欣赏那些所谓水平一般的业余写手纯粹出于爱好的写作,所谓同人精神嘛。现在已经不是精英教育的时代,大众娱乐才是真娱乐啊。
#2 - 2011-4-4 20:11
(「覇王翔吼拳」を使わざるを得ない)
和文体当然有关系,文体是一种格式。你很难用正方形的格式弄出圆形来——虽然并不是不可能。只是说,文体是有如此的影响,至于在这之上作者功夫如何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至于后面那是个人口味,不然起点流不会那么旺盛。要论个人口味,我是欣赏精英主义式的精雕细琢,对于用对话糊弄或者作者功底不到家随便靠个人爱好,用所谓的爱去随意写出来的东西我是不认同的。尽管我不能否认他们有他们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