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23-6-2 15:01
茶札子 (坚持热情地进行杜绝热情的写作。)
《象棋的象》
唐东起

他下棋从来没有考虑边界
随时随地都可能是战场
他若无其事地走路
脚尖在鞋底暗自发力
他每一步
都走在棋盘上

那些背地里偷摸背棋谱的
还有没背棋谱的
都管他叫声师傅

他手里有三十二颗棋子
甚至更多

对手的棋子也在他手里
吃到手的
还有正在用计搏杀的
其实都在他探囊取物的手里

那些棋子有的是用不开窍的木头做的
有的是用温润的玉石做的
他拿出什么样的棋子出来
关键看是和谁在玩
遇到一输就撂脸子摔盘子的
他都用一次性的

有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木头的棋子轱辘得太远不好捡
玉石的又摔得稀碎挺心疼

他最好的一副棋的棋子
是用象棋里非常重要的大象的象牙抠成的

没错
就是象走田里那个象的象牙抠成的
这副棋他平时根本舍不得拿出来
只自己跟自己较劲时才用

他省吃俭用
从不贪心
却在象棋上
不小心赌掉了青春
#2 - 2023-6-5 12:52
(阶级的,太阶级的。)
小小说叙事诗,但感觉情节不完整🤔,导致最后诗性没出来。
#2-1 - 2023-6-5 22:53
茶札子
唐东起的诗一般没有展开过程,应该都是想好了结尾才倒推的前文,所以欠缺职业诗人有意设计的叙事,但结构性是丝毫不差的,用词也注重口语化。至于诗性的问题永远是读者的问题。他有首关于蒲公英与短句的诗聊过相关观点,可惜新浪博客和一些老论坛都寄了,我没途径找原文了。
#2-2 - 2023-6-5 23:10
茶札子
倒回来讲,不是“情节不完整导致诗性没出来”,而是作为一首诗甚至它的情节充分完整了,这才导致诗性没有得到敞开的空间,但完善的结构关系就在这里了,以口语化的语言掩盖着,没有谜语的空隙,这是他的优点。
#2-3 - 2023-6-6 10:22
陈平方
茶札子 说: 倒回来讲,不是“情节不完整导致诗性没出来”,而是作为一首诗甚至它的情节充分完整了,这才导致诗性没有得到敞开的空间,但完善的结构关系就在这里了,以口语化的语言掩盖着,没有谜语的空隙,这是他的优点。
其实我发觉的是,
"
他省吃俭用
从不贪心
却在象棋上
不小心赌掉了青春
"
最后一段与上面是割裂的,导致我无法对此产生诗性感受。的确有很多实验先锋诗歌或者意象诗抒情诗,会出现连续的、没有前后逻辑的几段。但是这首诗采用小说笔法,明显是想要构成一个有机的诗歌人物形象,就不太能通过堆砌议论替代事情本身。我最理解不了的是最后一句"不小心赌掉了青春","赌"可不可以用在象棋好手上暂且不论,"青春"这个意象对我而言是突兀的。假如是我的话,我会加上一段‘他就这么同自己下着下着……年月由慢到快"之类的话过渡,来接着上段,并且达到一种时间感,为"青春"铺垫。
我很喜欢带有江湖气质的这种口语诗,就像我喜爱小小说里人物水墨画般铺在短短文字中的人生。只不过偶然地,这首诗我可能不太对得上电波罢了。
#2-4 - 2023-6-6 13:13
茶札子
陈平方 说: 其实我发觉的是,
"
他省吃俭用
从不贪心
却在象棋上
不小心赌掉了青春
"
最后一段与上面是割裂的,导致我无法对此产生诗性感受。的确有很多实验先锋诗歌或者意象诗抒情诗,会出现连续的、没有前后逻辑的几...
的确割裂,因为前文没有时间性。但为什么就得是“青春”而不能是“下着下着”过渡呢?因为唐东起的诗不是通过引入文字来使时间运转的,而是结构关系本身就总能自行运转,并且时间性总是超于叙事内部。
还是从结构性入手:以另一首《钓》而言吧,“交换了场地”在诗本身的结尾,但却不是叙事结构的结尾,它反而开启了新的轮次,要读者把前文的鱼与船相倒转重读一遍;而对于这首《象棋的象》,就是人与棋子的关系、人际(或任何场域)与棋盘的关系,这套框架还正就运行在棋手(甚至棋子)的认识范围内,并可以被补充解释。
除以上外,还要考虑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唐东起的本职工作是大庆油田工人而非职业诗人(虽确是石油作协会员),却在三十年的诗作生涯里坚持运用这类结构关系。这恰恰决定了唐东起的诗不以(也不需要以)符号系统内部的元素去堆砌生命与时间的力量、在语言的间隙中留白,而结构本身就已对读者让渡,时间只通过读者的二次阅读才展开。
若忽略最后一段,整首诗就平静寡淡如一潭水,而这最后一段的推动就像是一滴墨,使本就存在的不停不息的漩涡显现出来了。陈兄是学马列的,也读过拉康,那就应该能从这里发现:这不就正是典型而诗性的对于黑格尔-马克思式辩证运动的体现吗?诗性不在诗的前后顺承关系,而在这持续发生的运动中。突兀就是力量本身,只是它如此暴露,以至于使人顿觉戛然而止了,而实际的下文就正在文章的起始处,从此运动展开。我认为这份力量就是左派诗歌应有的力量。
#2-5 - 2023-6-6 14:36
陈平方
茶札子 说: 的确割裂,因为前文没有时间性。但为什么就得是“青春”而不能是“下着下着”过渡呢?因为唐东起的诗不是通过引入文字来使时间运转的,而是结构关系本身就总能自行运转,并且时间性总是超于叙事内部。
还是从结构性...
(bgm74)(bgm74)茶兄是对的。我电子阅读的坏习惯就是不会整个文本整个文本的回读,缺乏耐心,这显然是不适合读一些诗的。这首诗题目便切入中心意象——象棋。首段将棋盘的概念扩大,汲取了棋类经典意象的"人生如棋"的传统符号,第二段"背地里偷摸"将一种隐瞒,一种阴暗强调了两次,其指向的当然是现实社会的复杂。第三段则切进了棋子,并且余下的四段,连续的三段都在写棋子。我们当然可以使用棋子的经典含义,理解出一个运筹帷幄的操纵人的权威形象。但这首诗却通过对棋子的把握、棋子本身的材质、他人能对棋子的作用,选择把棋子一意象解释为类似于手段和情感的综合,接近于思考,甚至可以说是人的意识。从而赋予诗中第三人称的他,一种侠味和生活味。最后一段宕开一笔,回到了整体的人与象棋。从"却"和"不小心赌掉了青春"中,我现在能体会到的是CB中spike的浪子形象。同时我注意到
"
那些背地里偷摸背棋谱的
还有没背棋谱的
都管他叫声师傅
"
暗示了"他"对"没背"和"背地里偷摸背"棋谱的综合,他不可能是完全没有章法的,也不可能是循规蹈矩的,而是处于大方向中的朦胧。这是否正是对应了象棋的人生意义,也解释了最后一段中"赌"的意味。
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发现象棋含有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三元关系:棋盘、棋手、棋谱——其指代的当然是社会、人、教育/规训。这个形象实际上是对克服俄狄浦斯情结的阐述,青春的消失正象征着母亲父亲的原初替换,对父法秩序的从认同到超越。
#3 - 2023-6-5 17:16
(Elohim Essaim,请聆听我的请求)
很有趣的诗:一次性的棋
#4 - 2023-6-6 13:20
(坚持热情地进行杜绝热情的写作。)
有了陈兄那一楼之后本贴也算【个人诗评】了(个人?俩人?),这就添进标题(bgm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