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 22:43 /
先说笔者偶然发掘到的这张key操刀的交响乐唱片,可以说,是交响乐改编的范本。从专业的角度上说,几位老师使用传统乐器配器的水平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音响效果宏大厚重,音色温柔有力,并且实录的乐队强弱控制地也很到位。打击乐器和色彩乐器的使用,弥补了交响乐颗粒感和空灵度的不足,让笔者有置身于音乐厅的感受。可以说,这张专的配器所达到的音响效果,就是流行改交响的最高水平。此外复调的运用,也为流行乐本身单线的旋律增色。
可以说,这张专辑已经具备了向严肃音乐(即艺术音乐)靠拢的能力。这是对于流行乐的最高评价。
Tags: 音乐
#1 - 2023-10-21 23:35
(Let me down)
Miku的Symphony系列也还不错,只能说得益于发达的文化娱乐产业,对歌曲以及配乐的强烈需求,日本交响乐完全已经走在了现代交响乐创新的前列,

欧美交响乐虽然在古典音乐的演绎上,显然还是胜过很多,但已经很久没有明显的创新了,除了《太空漫游》和《魔兽争霸》的一些经典配乐,并没有很突出的表现
#1-1 - 2023-10-22 00:01
SHINA
如果是流行化的创新,日本确实做得更好(也得益于日本向来对旋律的重视,使得配器能有更多的发挥空间——西方则不然,由于对音色的重视,很难达到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交响效果。然而正式因为如此,西方的配乐非常往现代音乐的技术靠拢,主要表现为调性的模糊,如legati大气层;或者glass的简约主义。但是这些配乐弱化了自身的音乐性,导致很难作为独立配乐存在。正因如此西方的配乐迟迟没有独立性的突破,更像是象牙塔里的现代音乐…)然而从严肃音乐的角度看,欧美的配乐水平其实并不差,只是如上文提到的,有被束之高阁的嫌疑。
#1-2 - 2023-10-22 00:18
Joh
SHINA 说: 如果是流行化的创新,日本确实做得更好(也得益于日本向来对旋律的重视,使得配器能有更多的发挥空间——西方则不然,由于对音色的重视,很难达到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交响效果。然而正式因为如此,西方的配乐非常往现代...
有道理,但音乐可以说是万万不可脱离市场实践的,现在所谓的古典作品(不限于音乐),也大多是当年的大卖热销作品。

那如果从这个角度的话,那可以说欧美赚了音乐培训的钱(得益于对“严肃音乐”的技巧重视,以及著名音乐演奏会的垄断地位),而日本赚了音乐实际生产的钱(也就是流行化)

那如此推导的话....古典乐的未来发展,应该说不会有太大变化,教育的垄断地位确实可以说无法动摇,我们将还是听着欧美人、以及一些优秀的非欧美演奏家,继续以越发“现代”的技巧演奏几百年前的曲子;一边听着日本人创作新型的交响“配乐”与流行化改编。

想不到交响的命运竟然会成了这样,真是难以...言说的感受
#1-3 - 2023-10-22 00:27
SHINA
Joh 说: 有道理,但音乐可以说是万万不可脱离市场实践的,现在所谓的古典作品(不限于音乐),也大多是当年的大卖热销作品。

那如果从这个角度的话,那可以说欧美赚了音乐培训的钱(得益于对“严肃音乐”的技巧重视,以及...
是的
尽管音乐界存在绝对音乐,即纯艺术性的配乐——这是音乐艺术性的一面,并且我预判一直会在一个小圈子内发展——是与世无争的;但是作为配乐的音乐一定有被市场化的,那就只能屈从市场,而不是艺术…
虽然这点事实于我个人来说是比较遗憾的。
#1-4 - 2023-10-22 00:44
Joh
SHINA 说: 是的
尽管音乐界存在绝对音乐,即纯艺术性的配乐——这是音乐艺术性的一面,并且我预判一直会在一个小圈子内发展——是与世无争的;但是作为配乐的音乐一定有被市场化的,那就只能屈从市场,而不是艺术…
虽然这点...
那我的一些观点可能和楼主相悖,不追求与市场合作的艺术,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难以言说,可能和自己在家弹钢琴的效益差不多。

从这个角度出发,纯艺术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是寄生于市场化的艺术之上,甚至都没有太大的反哺,因为纯艺术放弃了市场化的同时,也就放弃被他人认可的动力,因而也等同于放弃了创新。

但在另一方面,纯艺术存在的基础并不是凭空而来,它将会依靠极少数原本存在的爱好者、政府/俱乐部协会拨款,以及由“亚文化了的”,或者说“市场化了”的艺术带来的“朝圣者”,而存在。

从这个角度而言,从概念性上来说,我对纯艺术音乐并无好感
#1-5 - 2023-10-22 09:49
SHINA
Joh 说: 那我的一些观点可能和楼主相悖,不追求与市场合作的艺术,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难以言说,可能和自己在家弹钢琴的效益差不多。

从这个角度出发,纯艺术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是寄生于市场化的艺术之上,甚至都没有太大的...
你的看法很现实,但其实严肃音乐届目前是一个阴盛阳衰的情况。所以我对纯艺术的存在没有特别担忧,只是希望艺术能够尽量少被商业化…毕竟艺术的本质应当落在人情感的流露。
当然我是收到Wild,Mahler等人艺术观念的影响,而不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去审视艺术的将来(从我那么喜欢樱之诗也能看出来,哈哈)尽管这看上去极其感性,但我想艺术终究是要回到感性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