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笨蛋。不愿被同化,想要保持真实的自我,想要追寻属于自己的阿瓦达, 到最后还是亲情拯救我们。或许是对青春的追忆,我们再也不会像当初那样有棱有角,都会融入这个名为社会的“密室”,做一个“霍尔顿”却是一种奢求。
この物語に謎はない。
ありきたりなもめ事で、女の子がひとり死んだだけだ。
more...
ありきたりなもめ事で、女の子がひとり死んだだけだ。
评论
《密室中的霍尔顿》搬运原文及施工完成的译文
by kinoko 2020-6-30 19:08 (+3)
原文搬运: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WoYU01h2JAlXeCvrnl1DvMY3DPZJlori36fpZzzQSc
译文: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nHh8-ru5Sbx40TIBwbdiskbg4awhUgJ3GtS5t3lHD2Y (more)
讨论版
吐槽箱
冉阿让 @ 2022-1-1 01:42
相比起本书自身的意义,倒更是令我回忆起了看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段时期的日子。真是年轻啊,没想到会对自己说出这种话。原来我讨厌装模作样的原因之一是来自麦田,无意识的影响真可怕。我还是个孩子吗?
paolino @ 2021-10-24 14:59
不敢说懂了。我未曾经历三次死亡中的任何一次,有过居高临下的怀念之情,对某些词语抱有浪漫的幻想...愚钝如我,面对具体映像,很难抓得住重点;因此更偏爱缓慢而遥远、迅速而径直的文本。读过一本文学理论的小书,内容几乎都不记得了,只记得两个比喻,前人未踏的雪原中的脚印和作为先行的海妖之歌。感觉私人到无意识的地步的话,大抵和那彼处的根源也不远了。一连串的“而那”正是直接的追根溯源。我一定无法表达得这么清晰。
AikeKo @ 2021-8-24 16:41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别的方法,我不愿知晓”,我心目中最好的河野裕之一,最好的那种!绕着远路的语言游戏与重新相信他者的瞬间,舍弃一切非现实主义要素直面痛创伤,自我对话中看到了我想表达的以及我仍未表达的一切,看到了我们的最深切的相似性,那种夸耀似的无能与最自我满足式的悲壮感……啊,是啊,这就是我最想写出来的那类作品,读着这样的作品的再看着自己十几万字的存稿,所有言语也都化为了“而那……”之后的沉默。
一首朋克拯救地球 @ 2020-7-9 18:22
(说实话,对于只试过一次阅读的我来说,这片文理解起来比较吃力) 可能需要参照日文语境理解会更为妥当,最令我着迷的是对于守望者与catcher的陈诉,我或许还需要再次阅读霍尔顿的“那部”作品再进行考量,由于自己的心思不在外语上,所以对于语境的理解不会很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