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6-21 05:55 /
最初还要从【是否存在作品对观众进行逆向筛选】这一问题说开去。

我们都知道人们对作品的评价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观者也会随着年龄阅历审美知识等增长改变看法,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施加褒贬。换言之,作品一经出世就没再变过,变的是人。只要承认评价的主观性就会发现,作品最终会成为一面观察观者的镜子或者一种探索路径,优秀的作品可以折射出时代印记或者文化思潮。

而所谓 “逆向筛选” 则是典型的、带有消费主义特色的幻觉,这是伴随着文化产业兴盛的必然现象。观众会觉得作品中堆积的元素,无论咸淡酸甜、腐基宅萌,皆是为满足主顾的味觉,市场的迎合往往会让观众膨胀,觉得作品是为满足自己口味而存在的。观众正在被逐渐培养成消费主义的巨婴,何等狂妄的人才会觉得地球是围绕自己转的?真以为自己是上帝?退一步讲,即便从营销角度,有没有作品宣发会刻意排除特定口味受众外的其他观众?过度的市场化会折损创作自由,作者被市场绑架已是老调重弹。粉丝经济出现后,话语权进一步转移。然而,受过专业训练的创作者无论在知识、经验或者审美上本来就超越于一般大众,当他自身的先进性一再被观众所曲解,就会出现以 “解读” 为名的二次创作。这是非常荒诞的——作者甚至没有权力解释自己的作品。

我本人不是文化精英主义者。但是肉眼可见的是,在文化精英主义向大众草根转移的过程中,作品自身价值的所有权正在发生一种转让。诚然,作品本身不会发生变化,但显然在作者自身都丧失最终解释权的今天,作品已经没法成为一面观察观者的镜子。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叫 “这届观众不行” ,就是在文化精英主义向大众权力让渡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从这个角度而言,有些观众确实配不上作品。数码相机(乃至智能机)普及之后人人都拥有了摄影权力,但杰出的摄影大师似乎永远停留在了胶片时代,至今各位手机里的各种滤镜还在模拟胶片。所以我常把赛璐璐比喻成动画的胶片。生产力的提升当然能够带来技术进步,大师也依旧是大师,而观众的理解力却下降了,曲解能力反倒是增强了。在大师还是大师的年代里,人们看待作品是带有敬畏的,是虚心的,是有所向往的,而不是狂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对于自己不懂的、不知道的、不了解的东西是不会信口开河胡说八道的,对于自己贫瘠的审美是有自知之明的。一个文盲面对一位知识分子是谦卑的,一群文盲面对一位知识分子却是自信的。现在成千上万的文盲学会了把自信摆在网络上扩音——他们确实夺取了话语权,文化以这种方式凋零。我总是联想到挪威的森林里面,参加全共斗的学生占领了学校和讲台,老师下台前无奈地说,“我不认为世界上有比希腊悲剧更严重的问题”;还有逆着人流而行的渡边,茫然又无措,始终在混乱的世界中试图寻找正确的生活方式,爱恋情欲无非是对混乱时代的注意力转移。

在文化精英主义把持市场主流且资讯有限的时代,普通人想要一窥艺术的门径要花费一番功夫,但相对单一的审美取向会凝聚成力量,纵使人们“看不懂”,也不至于丧失分辨能力。作品靠质量而非声量左右着市场。并不是赚钱不重要,而是赚钱的逻辑形成了正向反馈。
大师辈出的黄金年代,杰出作品层出不穷,不论音乐、电影、文学、艺术都在百花齐放,俨然成为时代的光辉印记。这不是多元不多元的问题,而是创造力的问题,创造力既不是数量也不是声量,而是质量,这种质量和产业技术没有绝对关系,只和人有关。

生于某个时代的人很难感受到自身时代的特点,因为周围都是和自己相似的人,加上社交网络的信息轰炸,只会更加混乱且转瞬即逝。其实过去也曾有不少混乱的时代,但没有信息轰炸,人们不至于形成幻觉,也不会这么快地找到同类。正如麦克卢汉提到的媒介即信息,社交网络已经将人调教成顺从的消费主义奴隶,不知疲倦地期待着分门别类的消费品——人们实在有太多选择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光谱,不过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性的黄金30年退潮了(虽然有文化生命周期的因素),信息的高速流动使文化浪潮彻底肢解,这个时代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印记,是啊,互联网就是没有记忆的嘛。人终究没有胜过自己的造物,大脑也跟不上作品诞生的速度,来不及品尝也来不及消化,毕竟只要在屏幕上用手指点两下就出来了,就像点外卖一样便利。你会期待外卖吃出满汉全席的口感吗?你只会用结账时的钱衡量其价值,更何况是在网上免费获得的资源呢。这样尚且还不够快,人们不耐烦地拖动着进度条,二倍速、三倍速... 疯狂在任务清单上标记着自己的阅览记录,自愿地成为消费永动机上的齿轮。创作者也很痛苦,因为流水线开得太快了,每天都是 deadline,这套机制不允许他思考,他还得看观众的脸色,毕竟这个时代作者就是观众的奴隶,得把他们伺候好才行。甚至连资本家也很郁闷,谁他妈把流水线开得那么快?人手都不够了。

所以大家刷了那么多作品,还是觉得很空虚没有实感,是因为不够现充吗?那么你看看现充在干什么?在玩飞盘,在收集乐高,在玩桌游,在用高价文具填色块,在露营,在网红打卡,连吃顿饭都要拍照发个朋友圈,他们比你更空虚、更在意别人的看法。人们总是无所适从,生怕自己被潮流抛下,生怕自己和人没有话题,他们害怕和别人不一样。无论是生活方式、婚恋观念、是非判断,都是可以被营销被灌输的,而这些都可以通过上网解决。网红可以教你千奇百怪的生活方式,APP可以把女人像点外卖一样约出来见面,知乎等社交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兜售价值观,连傍大款都有专门的网课出售。你还有什么不满意呢?无论在电子画布上描绘虚拟的自我,还是在现实中 cosplay 某种生活方式都是殊途同归的。作品是一种自慰道具、一种精神毒品,你吸食一点,就快乐一点,多巴胺疯狂分泌,而VR头盔和元宇宙正在招手。就像徐克拍的《妖兽都市》一样,“快乐” 是一种毒品,成人小孩都可以吸食。所以此时此刻,评论作品价值,没有意义,评论观众,也没有意义。因为作品不再是作品,观众也不再是观众,作品的创作初衷和观众的观看动机都发生了变化,大家只是沿用了上个时代的叫法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我选择回到个人原子化的状态,我忍受不了这种贫乏。猪是幸福的,只要吃喝拉撒睡就能心满意足,还能摇号交配。遵循着情绪和快感来过一种动物式的生活非常容易,但选择忍受孤独离群索居却非常艰难。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事实上没有人能真正脱离社会环境影响。只是在一个极度混乱的时代,必须努力变成个人主义者。不论是群体性孤独、个人原子化、政治性抑郁、后真相时代、双重思想,民粹,或是资本主义晚期,这些在群体内是无法观测到的,通过加群、订阅、下载app、关注网红最多只能移植别人的观点。你想看到这个时代的光谱,就必须站在矩阵的外部。也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作品的时代性,才能摆脱虚无缥缈的消费欲望夺回现实感。


回到为什么评价作品最终会变成评价观众这个问题上来,这是一种比较古典的做法,消费是为充实精神,不是为填充欲望,这是做人做猪的分别。
#1 - 2022-6-22 12:05
龙哥去年答应好的锐评EVA第四使徒呢(bgm38)怎么没写完就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2 - 2022-7-13 00:01
(我想生活在一個,沒有言語審查的地方 ... ... ... ... .)
所以我不再期待新的作品能有什麽突破了
筆者思想深邃啊,和我看過的娛樂至死、未來簡史書中的觀點很像
#3 - 2022-7-30 11:50
(美能说出自己,说服他人)
有意思,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作品都存在一种(被拟合出的,或者说被赋魅,被资本培养出的)审美与其符合,因此对作品的评价实际上是在对自己的审美进行评价吗?

这确实意味着一种美的消解,走向后现代主义的道路。

但是我认为,所谓的“解读”才是艺术的唯一本体。
康德认为我们只有通过十二先天来认识物自体,认识到的世界才是世界的本质。这就像懂汉语,汉语文字的书籍才有意义,只有看到过星空与向日葵,梵高的画才有意义。
读者的经验,作者的创作时代,作者本人,读者本人,这些都是作品的一部分。

一种被消费主义培养的审美是无法慷慨到征服所有人的。
#4 - 2022-8-1 13:58
两个字:纯粹
#5 - 2022-8-12 15:47
(思った通り誰もいない 特別な恋の予感もしない ... . ...)
还要再进一步,重新思考何为“充实精神”,因为如果真的选择离群索居了,人类世界的一切造物实际上都只是“人类学素材”,你没法选择把自己沉浸在某一种作品之中,“让作品滋养自己”,而是必须重估一切,因为没有办法让作品完全进入自己的身体,或者是说让作品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说话的。作品自19世纪末以来就不再承担着滋养一种伦理意识的功能,也因此选择个人化也就是选择怀疑,选择歇斯底里,选择不去理所当然地思考......只是快乐的文化工业消费毒品,我很怀疑人们可以摆脱。超前于时代的时候人们厌恶它,和时代契合的时候人们崇拜它,落后于时代的时候人们又转过头来怀念它,然后又包装一新----包装成完全一样的东西。文化的丰富就是荒漠本身,当一个隐居世外的“婆罗门”其实更类似一种调查员一样的角色,外在于文化过于丰富的符号网络来进行解剖调查。
#6 - 2022-8-24 23:33
(开心就好)
这种文章以我现在的水平是读不太懂的 但是依旧感觉写的很棒。看来我对自己贫瘠的审美还是有自知之明的(bgm38)
唯一看的比较懂的一个观点应该是 “如今观众的自负是因为获取信息的门槛太低” 以前的人们想要接触这类作品就必须要提升自己,付出代价 花费功夫,于是以前的人们对待作品都是抱着谦卑的心态去看待。现在信息太发达,任何资料都能轻易获取 失去了原有的门槛,低能的垃圾人便觉得自己配得上,甚至觉得作品配不上自己 所以才会如此狂妄自负的是吗?以我的水平就大概能看出这些意思了qwq
#6-1 - 2022-8-25 00:04
飛龍 🇺🇸🇯🇵🇹🇼🇺🇦
我觉得就像菜刀不会自己杀人一样,信息技术没有原罪,不过以后就难说了。以后的信息技术将从根本构造上就存在原罪。
#6-2 - 2022-8-25 00:39
钢铁硬汉李永强
飛龍 说: 我觉得就像菜刀不会自己杀人一样,信息技术没有原罪,不过以后就难说了。以后的信息技术将从根本构造上就存在原罪。
其实我觉得最大因素还是人的狂妄自负 试想如果人一直保持谦卑那就不会有这么多所谓婆罗门。今天逛贴吧的二次元帖子,里面的人对作品的评价似乎只有“cjb”和“神中神”,中肯的评价几乎是看不见。先不说是不是玩笑言论 但是如此恶臭极端的评价方式已经超越抖音和哔哩哔哩了。抖漫b漫看不起现充装2次元 贴吧看不起抖b小将 不断贬低别人来寻求优越感和满足感,然后再贬低同平台的人喜欢的作品将自己的品味提到顶端,于是他喜欢的便是神中神,不喜欢的便是cjb 别人心里的神作在他眼中是个鼻屎,他自认为层次差距一下就拉开了 如此狂妄自负的他们享受的就是这种颅内高潮的方式,然后不断引发争端使环境越来越差。但是他们口中的cjb真的一文不值吗?他们说巨人是最大的cjb,那巨人真的是cjb吗 他们只是对一个结局不满就否认之前的所有而已。我觉得这些人是被网络毒害的 狂妄自负并且消极的 任何事物的闪光点他们都是看不见的,他们看的唯一目的就是给动漫挑刺,自我满足 然后引发争端的同时继续踩别人拉高自己。
我从幼儿园到现在高中 一直被教的是 要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而不是缺点,有一篇童话也一直让我印象深刻,讲的是沙漠中朋友打了自己一巴掌的事主人公写在了沙子上随风抹去痕迹,朋友救了自己的命的事则刻在了石头上。我觉得看待事物,看动画也是应该去发掘闪光点的 缺点而称之为遗憾,毕竟一部有诚意的片子,百号人的心血就因为观众的一点不满意被贬的一文不值是不应该的。这些所谓锐评家婆罗门们,眼里只有垃圾和完美无缺的东西这两种事物,他们在现实应该也是那种容易在背后说人坏话 一提起别人优先想起的是别人的缺点的吧 很难交到朋友,故只能到网上拉屎,看别人拉屎 一直往复循环下去了
#6-3 - 2022-8-25 00:42
飛龍 🇺🇸🇯🇵🇹🇼🇺🇦
李永强 说: 其实我觉得最大因素还是人的狂妄自负 试想如果人一直保持谦卑那就不会有这么多所谓婆罗门。今天逛贴吧的二次元帖子,里面的人对作品的评价似乎只有“cjb”和“神中神”,中肯的评价几乎是看不见。先不说是不是玩...
少上网哈
#6-4 - 2022-8-25 00:45
钢铁硬汉李永强
飛龍 说: 少上网哈
疫情上网课了 闲着也只能逛bgm了(bgm38) 这里的文章我觉得比我其他平台有质量多了
#7 - 2022-10-13 13:44
(卖人设是坏文明)
写的好,刚好前几天听一席时也听到了类似的话,“意义感是外在植入的,它总是被时代的力量推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