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2 16:21 /
这大概是我今年会在网上发的最后一通暴论了(虽然也没啥人看),不过自己写下来的过程还挺欢乐的,这就够了。
我一直以来想说的就是当前评论的一个现象,那就是标签化,诚然贴标签可以让我们迅速的抓住共同点,然后呢,我们需要的应该是对这个个体的差异化特点和集体的普遍特点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概括,同时也对作者为什么要写出这个角色的目的,也就是他个人的情感表达有一个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根据贴了同一个标签的已知的角色,来直接确定两者都有一样的问题(这个手法在互联网论战上似乎更为明显,查成分似乎已经是对线第一步了,然后直接扣帽输出),尤其在对于角色的评论上,标签化是极其泛滥的,甚至不少为了男主或者女主这样那样的缺点打低分的现象,这点呢,我很支持《十三邀》里面的金宇澄老师的一句话:“你把这么复杂的人性变化,就用这么,这么低能的一句话,就去涵盖它,太可怜了”这句话,我个人翻译一下(夹带个人感情),小学生都会找相同连连看,成年人看个文艺作品也干这个,只能说童心未泯,消磨时间固然可以,如果要以一个评论的角度来看,就显得不那么理智了。
回归标题,我这个饺子和醋的明喻想必大家也都看出来了,我想说的也是如此:作者不会无缘无故的去让一个角色突然的做出读者无法理喻的行为,即使是作者自己都觉得很烂的片段,他一开始也应该是想好了这个片段对于自己的所要表达的东西的一个作用。对于很多作者来说,情感表达应该是第一位的也就如同标题所说,在这个立场上,人物也好情节也好都是为了作品的表达而服务的,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很多对于角色个性的诟病实在是来的有些过激。即使是名垂不朽的名作,用贴标签的方法来看待角色,也能把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归类处理,这个贴个渣男那个贴个烂裤裆,然后就会觉得:无病呻吟。一说就是:正经人谁会干这个,这个角色既脱离实际也脱离群众,但是文学对于现实的处理上是有加工和改造的,如果只盯着这个加工改造的手法多么离谱而不去思考作者本来的用意,是理解不了作者的一些深意的。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为了洗所谓的烂尾作也并不是指导或者理中客(我现在也不懂为什么理中客成了贬义词,带立场说话成了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而是一直以来都很反感的一种行为现在居然成了一件被默许的事情,这是我所不能接受的。
最后声明:本人没有学过系统的文学批评,所以理论基础是没有的,也注明了个人想法,如果有想法或者提建议的,支持友好交流,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