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0 09:36 /
《キラ☆キラ》(中译《KIRA☆KIRA 煌煌舞台》)是gal界著名个性剧本家濑户口廉也的代表作之一。很多玩家被这部作品的青春气息所感染,也为绮良里end1的悲剧所动容。关于青春和摇滚,很多大佬讲得很好了。各位都知道“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想从剧本和人物的角度,从我个人的理解,谈一谈《キラ☆キラ》是将什么样的美好怎样毁灭怎么给人看,谈一谈它是如何营造出悲剧效果的。

剧透很多,没推完的玩家请慎重阅读~

顺便一提,我与本文同步推出了一个介绍《Kira☆Kira》剧情的视频:青春激奏!沉郁的现实风乐队旅行游戏。同时推荐一下本文的视频,懒得看字可以看视频:不止青春和摇滚-《キラ☆キラ》是如何激唱出悲剧效果的?



下面谈谈思路。首先我会浅谈一下《キラ☆キラ》和濑户口廉也的作品中的“真实感”从何而来,然后从摇滚和旅行题材所具有的“叛逆、自由”的底色讲起,再结合其他角色,谈一谈为什么说绮良里是剧本的中心,也是乐队中最“摇滚”的角色。之后,我将从剧本结构的角度,看作品中发生在绮良里身上的几大矛盾持续冲突的演进过程,并看冲突在作品的高潮:第三章是怎么被推到顶峰。之后我想浅谈一下第四章对第三章的高潮进行了怎样的进一步渲染和深化。至此完成“《キラ☆キラ》是如何营造出悲剧效果的”的探究。

在此之后,顺便跑题谈一谈剧本家濑户口廉也本人,探究为什么他的文字令人“不适”,同时也从个人角度谈谈濑户口的问题。文末,再谈谈个人对《キラ☆キラ》的杂感。

个人色彩浓烈,还请大佬们畅所欲言。



导航:

作品中的“真实感”从何而来

摇滚和旅行题材的效果

为什么说绮良里是乐队中最“摇滚”的角色

悲剧效果的核心:核心矛盾的持续冲突

浅谈一下终章和he

我们为何对濑户口感到不适

濑户口的问题

最后的话:最高的不是悲剧,而是情感

作品中的“真实感”从何而来



我们先看分析剧情核心冲突的前提之一:作品中的真实感。

很多玩家喜欢称濑户口廉也的文字有“真实感”或者“生活感”。的确,濑户口的文字常让人感觉“很真实”甚至过于现实。然而,这种真实感似乎不能简单地说是“现实背景”或者“心理描写”的功劳。因为实际上他讲的故事大多还是挺离奇的,他个人也长于书写非真实的幻觉。即使在《キラ☆キラ》中,也多次出现了诸如第四章的绮良里等对幻觉的描写。探究这种“真实感”的来源也许是有必要的,因为它直接拉近了作品与玩家的距离,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令玩家与作品感同身受的前提之一。在《キラ☆キラ》中,这种“真实感”从何而来呢?我个人认为以下三点比较突出(欢迎补充)。

1. 立足于普通人感受的真实的世界观构建,从具有共通性的角度切入故事。

虽然说《キラ☆キラ》的主要内容是乐队,但主角组开场是对音乐和摇滚一窍不通的。男主角前岛不是什么隐退的大明星,也不是埋没的音乐奇才(关于绮良里的“天才”请看第二点)。对大多数不了解乐队的玩家而言,主角组的音乐探索过程同玩家的心理发展过程是起点一致的。同时,不同的角色在自己的世界里都有自己关心和烦恼的东西,无论他们的经历是相对“离奇”或者不离奇。这种立足于普通人感受的真实世界观比较容易产生现实感和代入感。

2. 有背景根据且立体的人设

尽管《キラ☆キラ》的角色人设或多或少都有“离奇”或者萌系色彩的影子,像樫原病弱温柔大小姐,绮良里贫穷元气娘,千绘爱操心的幼驯染姐姐。但是在角色的深层次的性格“设定”中,作者为这些设定提供了根据和背景。举个例子,为什么温柔弱气的樫原在与人熟起来之后会变得有点小任性、不听别人讲话?不光是作者给的设定,还因为这个设定的背景:倔强的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为什么绮良里是四人组里摇滚天赋最出色的?不光因为设定,还因为她的个人经历和性格与摇滚精神天生契合(这一点后面将详述)。在作品中,人物的复杂的性格和喜好不光是剧本家塞给他们的,还是由人物的背景和少数几项性格特点推导出的。玩家拿着少数几点背景和性格,就能得出“要是xxx遇到这种情况,他会这么做”的感觉。这种感觉与剧情实际的发展相契合时,就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3. 在人设和世界观构建好之后,用客观的态度,从人物和世界本身出发推进情节,减少剧本家意愿对人物的干涉

在剧情展开时,玩家或多或少会有种“我喜欢这些人,我希望他们幸运”或者“这些人好讨厌,快点倒霉吧”的感觉,不少敏锐的作者也善于捕捉观众这种情绪,将情节导向大快人心的方向。在《キラ☆キラ》虽然也有这种“如愿”的时候,但在多数情况下,剧情的发展是按照“这样性格的人物在遭遇这种情况时会这么去做,然后获得这样的结果”进行的。剧本家在设定好人物之后,对人物行为的干涉并不多。这样的创作方法贯穿与整部作品中,举个例子,虽说《キラ☆キラ》是一个“恋爱游戏”,但无论在绮良里end1还是end2(即happy end),当绮良里面对爱情和家庭的矛盾时,绮良里都做出了偏向于牺牲爱情保护家庭的抉择。这与绮良里的个性和与前岛的感情状况是相关的。(后面将详述)作品剧情发展常与读者的期望相背离,而读者往往不得不承认这种发展方向的合理性,并将这种背离的感觉称之为“真实感”。

摇滚和旅行题材的效果



在分析剧情的核心冲突之前,我们再看一个前提:为什么选摇滚和旅行题材,它们有什么效果。

二次元的故事(其实也不止二次元的故事),很多都需要通过社团来构建一个小团体和活动目标,从而展开故事。对《キラ☆キラ》而言,这个小团体是乐队,行动是乐队演出和旅行。这是否是一个传统的“找个团队活动一起努力,最后克服困难培养出团队感情顺便歌颂青春美好”的故事呢?这得看摇滚和旅行题材的特殊性带来了什么效果。

首先是摇滚。摇滚乐队的形式本身同人类最基本的原型英雄故事形式相近:同伴,反抗黑幕,以及美好的向往。不过,这个黑幕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人生、整个社会。英雄有时在孤独地战斗,有时又像向风车比划的堂吉诃德。整个世界都仿佛是他的敌人,可他又仿佛谁也没有过招。这种被整个社会规则淹没的个人体验,某种程度上讲正是现代精神的源头。因此,摇滚和摇滚题材作品往往能触发一些隐秘而强烈的情感。

我们可以这么去想象,假如绮良里和前岛没有看最初的live,而是看到了火箭发射仪式,受其影响让第二文艺部不搞乐队,而搞造火箭的话,剧情会变成什么样子(串台了,划去)。也许,故事里会多一点对天空和神秘的向往,但失去了叛逆不羁的反抗情绪,绮良里的悲剧色彩也将削弱。摇滚和朋克天生带有叛逆的色彩和自由的气息,它们就是为此而生的。摇滚和朋克的精神,与主角组,特别是与绮良里那种挣扎反抗世界的欲望天生契合。因此,摇滚题材加强了主角组特别是绮良里的反抗情绪,也为作品带来了更激昂的青春感。同时,摇滚和朋克中的叛逆是缺乏方向的,更多是一种纯粹情感的表达,它们无助于改善客观现实,因此注定达不到摇滚和朋克的目的:“反抗社会”,所以也天生具备悲剧性。这种摇滚和朋克中蕴含的内涵,与绮良里的个人背景相似,同时也暗示了绮良里剧情的走向。可以说,朋克和摇滚看似与她的悲剧没有直接关系,但其实具有相似的精神气质。摇滚使得她的遭遇变得更加合理的同时更加有悲剧性。

同样的道理,假如暑假中的第二文艺部乐队不是带着巡演的目标旅行,而是去各处参与演奏比赛,效果上会有什么不同?年轻人的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向往自由的、叛逆不羁的,这与作品中的与生活挣扎对抗的基调相吻合。而带着胜利和被权威认可目标的“比赛”,是受权威和规则压制的。相比较而言,随意的旅行与作品强调的根本矛盾:叛逆的自由向往和现实的压迫相辅相成。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叛逆不羁的青年没有屈服于社会规则,踏上了自由的旅程。这将剧情的根本矛盾持续演进和激化,并渐渐导向第三章的结局。

总结一下,《キラ☆キラ》的青春气息正源于此:叛逆的摇滚、旅行中躁动的荷尔蒙、扑火般的美好向往,让角色如与风车对决的堂吉诃德般,一步步与现实持续对抗,并在对抗中一步步走向第三章冲突的顶峰。

为什么说绮良里是乐队中最“摇滚”的角色



在这一部分,我将阐述为什么说绮良里是剧情的中心,也是作品中最“摇滚”的角色。

绮良里身上有一个贯穿整部作品的核心矛盾。我们可以从这个问题入手:为家庭牺牲自己,是绮良里情愿的么?

当然不情愿。因为天生的家庭负担,绮良里牺牲了自己的前途、牺牲了自己的兴趣、牺牲了自己的爱情,正常人都不情愿。而且在绮良里happy end中,绮良里也确实在前岛面前表现出了这种不情愿。她心中一直有对前途、爱情的渴望,对自身命运也有不甘心。在乐队成员中,这种对命运和社会的叛逆感,绮良里拥有最深切的体会。其他三人虽然也有叛逆的欲望,但相对更有“常识”,这束缚着他们很多时候拿不出践行朋克、违背常规的勇气。表现在行动上,就是绮良里对朋克理念最产生共鸣,也最乐于追随朋克那些离经叛道的举动。也因此,绮良里成为了推进剧情的中心。在做出“荒唐”的超常规的事情时,绮良里往往是团队的直接推手。

可以说,绮良里的“朋克”早已不是从组建乐队开始,她自己的顽强的生活态度本来就是最具有朋克味儿的。想象一下,如果她整天说着“我这个人命真不好”抱怨自己的不幸,就是对自己命运的接受和妥协。她对生活的热爱,某种程度上是与不如意的命运的肉搏。

在这个层面上,叛逆心和歌颂自由是对压抑的现实社会的诅咒,叛逆的行动是一种对美好的渴求,和对生活的爱(因为还存有希望)。

既然如此,绮良里为何依旧选择为家庭牺牲自己呢?绮良里内心的矛盾之处也在于此。她内心对挣脱束缚的渴望和受束缚的观念是共存的,甚至受束缚的观念更为强大。作品中主要从两点表现了她的束缚:在大阪的live上,陷入压力而无法出声;和第三章最后放弃学业和爱情,接受家庭安排的夜晚工作。束缚着她的不仅仅是责任感这么简单的教条,更是“爱”。绮良里用爱去反抗世界,她渴望得到爱的反馈,在获得爱的反馈时也因它而受束缚。她在大阪live发不出声不是因为唱得不好会受同伴责备,而是因为同伴的信任带来的压力。她承担家庭的负担不仅仅是因为她是姐姐,还因为父亲身上对家人没有放下的挣扎的爱。这种束缚压抑了绮良里的欲望,构成了贯彻全作的核心冲突:追求自由美好的愿望,和压抑这种欲望的外在命运和心理束缚之间的矛盾。

从这个角度看,绮良里拥有最蓬勃的精力和反抗欲,却受着最强大的现实的禁锢。这种一放一收使绮良里欲望与束缚的对抗逐渐放大。(绮良里的故事很符合精神分析学派讲的从性欲和艺术上寻求解放压抑的欲望,感觉可以从精神分析上探讨绮良里压抑的欲望怎么扭曲成了她的艺术天赋,有能力和兴趣的老哥可以分析分析)绮良里是最需要去诅咒命运、激唱生命的。而这就是摇滚的气质。正如作品中提到的波普艺术的安迪·安迪沃霍尔的话:巨大的内心创伤,是朋克摇滚的根源。

绮良里是团队中最有艺术天赋的人,最“摇滚”的人。这不仅是一种设定,更是一种剧情的必然流向。她受着最不可抗的,最不情愿的,又是实在无法挣脱的束缚,最需要从音乐艺术中发泄自己。作为回报她的歌声也具备了特别的感染力。

悲剧效果的核心:核心矛盾的持续冲突



现在我们笼统地看一下《キラ☆キラ》的剧本结构。剧本的情节发展是之前提到的绮良里的核心矛盾的持续冲突的发展过程。它可以简单地从四大章节分成起承转合四部分。

不管是各角色的背景设定,还是乐队在学园祭上的演出,还是拮据又青春的旅行,还是第三章,整部作品都贯穿着相矛盾的两股力量:无处不映照的无情的社会和心理的束缚,与对美好自由生活的不息渴望。这个矛盾在绮良里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可以说,整部作品都是这个矛盾的斗争演进。

与这个矛盾演进配合的四大章节,既可以笼统的看做起承转合,又可以看成冲突开始、自由美好一面占上风、现实一面占上风的过程。第一章是矛盾的初次交锋,第二章的自由旅行时,美好与自由那一面稍占上风,但现实的压迫也从未离场。

而第三章,这种矛盾推向顶峰。绮良里的外在压力与内心矛盾持续升级,命运与叛逆情绪持续对冲,在第三章达到高潮。就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在摧毁一切的现实面前,绮良里最终选择不反抗。她身上的束缚冲垮了音乐、摇滚、爱情,冲垮了一切。在end1中,又以戏剧性的方式结束:绮良里说要对男主说出一切,但这成了flag,最终没有说出口。虽然说在绮良里心中,家庭的羁绊比音乐和爱情都重要,但在火灾现场,绮良里救出家人后,回到火场拼命捡话筒。比起说是对朋友的责任感,这更是一种对青春伙伴——音乐和爱情的追念。在《キラ☆キラ》这出戏剧里,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向了冲垮矛盾中心:生命 的结局。绮良里的性格使她没有选择逃脱,而命运的巨大力量击溃了一切,无情地宣告在这里,命运是唯一的胜利者。

向往青春与美好的人,在一整部作品的对抗后,最终被命运和自身性格毁灭。这就是《キラ☆キラ》“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方法,是濑户口给我们展现的悲剧。

浅谈一下终章和he



关于如何看终章,我个人认为要首先审视男主前岛的个人性格和他与绮良里的爱情。

与绮良里不同,前岛身上体现出的主要不是强烈的生存危机,更多是一种现代性的迷茫。男主角是一个重视感觉的人,一个教条观念淡薄但重视感情交互的人。对因为青春的终结感而放大了对青春和爱情的渴望的绮良里而言,男主的重感情给绮良里产生了投入多少感情就能回报多少感情的信任感。所以他是绮良里急于寻求精神依靠时(甚至是寻求青春荷尔蒙的爱欲性欲的解放时)的安全人选。两人在精神上和个人气质上说不上有多大的共鸣(从他们需要在村上那里打游戏来缓解相处的尴尬就能看出)。在这段感情中,绮良里是感情的主要推动者,甚至有种逆推的感觉,这是因为绮良里对爱情有更强烈的需求。

回到第四章男主的选择。从上面的分析,个人认为这一章与其说是写男主前岛的改变,不如说是前岛个人性格在第三章的遭遇后的自然延续。男主依旧是那个重感情的人,但逝去的绮良里使他失去了回馈感情的对象。他只能沿着对绮良里的追思,以迷茫的姿态与现实或妥协或斗争。剧本家写前岛看到的绮良里的幻影那里,在煽情上达到了不错的效果。个人认为,这里与其说是对主题的升华,不如说是对第三章的自然延续。反倒是亚纪这个角色,写出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继承发展的感觉,拉长了作品的时间尺度,增加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关于悲剧效果方面,还有个有趣的点。我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作者没有把男主角写死。如果写男主殉情,或者男主在恍惚中因为意外身亡去陪绮良里,在作品的悲剧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我个人的看法:虽然绮良里已经逝去,但无情现实与青春梦想的矛盾并没有终结。男主在第四章的生存暗示了生命依旧在持续。而无情现实与青春叛逆的矛盾斗争,同屏幕前看着这部作品的你面临的斗争一样,不曾停止。

在作品的最后,男主最后的选择是回归摇滚,继续用音乐激唱对现实的诅咒和对人生的爱。绮良里的生命尽管逝去,但绮良里的精神状态依旧在舞台上继承延续着。

这里稍微谈谈其他线路。其实《キラ☆キラ》的其他线路的质量也挺高的,只不过被绮良里end1的光芒盖住了。其他线路不仅从侧面继续塑造了绮良里,也降低了不必然的悲剧的不自然。必须注意到的是,就算绮良里父亲烧房子是命运的必然,但绮良里进火场拿话筒并不是一定逃不出来。因此,濑户口在绮良里happy end给予了绮良里残酷的温柔。这种剧情发展是合理的。之所以很多人觉得绮良里happy end美好得不自然,个人认为并不是写得不现实,而是在这里,青春和命运的斗争几乎停止了,所以显得与前面的剧情主题不合。

我们为何对濑户口感到不适


这里谈谈一些题外话,谈谈为什么不少读者觉得濑户口的文字令人不适,让人怕去读。

这不能单纯地说是他的题材黑暗。在galgame里黑暗的题材多了去了,各种肉块番茄酱应有尽有。濑户口的题材并不是特别黑的。

个人认为,濑户口给人不适的主要原因是他较为冷酷的创作方法:他用较为现实而不是硬塞的逻辑,不仅冷冷地推演着人物和世界,还常常揭示在小人物青春与命运的搏斗中,命运多半是胜利者。玩家知道濑户口不会为了玩家故意写好结局,也很少为黑而黑地写阴暗情节。角色的发展不受玩家的期望掌控,这使得阅读中有种对未知的恐惧。同时,濑户口谈的是和人生高度契合的问题,即使是愉悦幸福的桥段,也都是在与人生的斗争中来之不易地获得的。它在角色形形色色的演出的同时,也时刻拷问着屏幕前的读者,你是否沉溺在甜腻的生活的舒适区中,忘记初心,无法自拔,放弃了对生活中的不满的主动挣扎。

这种感觉也是濑户口的文字“阴冷”的原因:《キラ☆キラ》等作品里,它不仅把并不温柔的现实砸在读者面前,还给镜子照出了读者是怎么沉醉着,怎么睡在黑屋子里,向这个社会妥协。它让某些玩家反思自己的生存状态,获得了与人生重新对抗的力量。这时,它起到了一种类似于社会启蒙的作用(哈哈哈这句话有阅读题的感觉,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作品蕴含了一部分文学性的体现)。

同时,很难说濑户口是个倾倒负面情绪的作者。我以为,《キラ☆キラ》中八木原所说的话更接近于濑户口的创作动机:讲真话和讲美梦,都是他所追求的。他的文字里同时夹杂希望与绝望:就同我们人生一样,希望与绝望并存,谁也看不清青春与社会的斗争谁能在下一秒占据上风。

濑户口的问题


前面已经把濑户口吹上天了。也稍微濑户口谈谈个人认为的濑户口的问题:他写不了太脱离现实的题材。

濑户口是一个长于感受和表现,但想象力不算出众的作者。当他写远离个人体验的,建立在空想基础上的思想时,显得缺乏感受。可以看到,他受好评的作品,大多都是与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即使在《キラ☆キラ》中,感动人的也是人物的遭遇和体验。反面例子是,像作品中间写男主由血管的流动引发的思考那里,我感觉挺空泛的,让我想起了看《斗破苍穹》时看了一整章斗气怎么在体内流动的感觉。

濑户口还有个问题:各角色,特别是男主角的人物性格的同质性也比较强。他的角色和题材上的共性塑造了他的个人风格,但也使得他突破个人风格上有难度。在他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受好评最多的也是那些在个人风格上继续深入发展的作品,而不是那些探索其他风格的作品。不过这一点见仁见智吧。

最后的话


我认为《キラ☆キラ》剧本的表现是非常突出的,特别在是人物塑造上。像绮良里这样个性中兼具鲜明、丰满、动态和矛盾的人物,在galgame中是不常有的。而且,《キラ☆キラ》对青春的表现更接近于青春让人感觉美好的本质:充沛的活力和叛逆不羁的精神。如果有一天,你对这个社会没有任何叛逆的意志,那么你的青春恐怕真正走到了尽头。

在《キラ☆キラ》里还有不少值得玩味的细节表现手法,篇幅限制就不详聊了。

回到对悲剧的讨论本身。归根结底,我们为什么总会因爱的题材而受感动:因为我们还活着,还渴望感受这个世界。有哲人说,悲剧是艺术的最高形式。我个人认为,高级的不是悲剧本身,而是你作为读者与作品共鸣的强烈情感。《キラ☆キラ》在不少玩家心里呼唤出了这种情感,这是作品的成功之处。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用一句废话来结尾:只要你对青春还有留恋(对有些朋友可能是向往),那么《キラ☆キラ》不会让你失望。

再次一提,我与本文同步推出了一个介绍《Kira☆Kira》剧情的视频:青春激奏!沉郁的现实风乐队旅行游戏。同时推荐一下本文的视频,懒得看字可以看视频:不止青春和摇滚-《キラ☆キラ》是如何激唱出悲剧效果的?


Tags: 游戏
#1 - 2020-10-20 11:56
刚关注就在贴吧里看到了,这样的干货搞快点
#2 - 2020-10-20 20:14
支持,话说这游戏居然能上架中国appstore
#2-1 - 2020-10-20 20:43
夏山鬼
哈哈哈我才只知道
#3 - 2020-12-23 15:08
(in solitude, where we are least alone)
说的很好啊,对kirari的分析深有同感
#4 - 2021-7-23 15:29
濑户口笔下的男主带有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类似于对人体普遍精神状态的描述,所以带来同质化的感觉,好比村上春树笔下男主。比较像的比如加缪局外人中的男主。典型的具有看似疏离淡漠却富有情感的形象这点在电气马戏团,psyche,尸体泥棒这几部中更为明显。
#4-1 - 2021-7-23 20:01
夏山鬼
嗯嗯,非常后现代的写手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