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 11:04 /
全文5000字,内容全部基于观赏动漫途中的思考笔记。
主要的灵感来源是全剧19分30秒开始到32分00秒的这一段内容,大致是描述休比初次与主角生活的经历,仔细思考他们之间的对话便会发现语言和文字某种程度上的不同。
或许一言蔽之,我想表达的就是:文字承载的信息比语言更为恒久,而语言表达的内容比文字更为丰富。

中华文字和语言是延绵时空的文化传承,无数朝代文明在继承先人汉字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与创造,在学习前人语言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认知与风尚。语言是一种偏重交流性的声音符号,不同于需要刻意学习的文字,我们拥有的大脑能力能使我们自然地掌握语言。相对来说,文字是我们文明的标志,不同于三十年一变的语言,文字中始终延续着我们这个民族纯粹丰富的思想、性格与精神特征。其实无论是亚洲、欧洲还是非洲任何地区或者国家,同为现代人类的我们身体上的区别是相当的小,而让我们被区分开来的原因便在于我们所接受的文化:假若将一个父母都为中国人的孩子出生后放在美国接受美式文化和教育长大成人,后者在与人接触时便很可能认出是外国华裔,这便是他所接受的文化赋予他的一种特征。就像接受良好汉语教育的外国人也能具备中国人的特征一样,这种特征不是像DNA上的基因那样是被遗传下来的。一个人知性成长的关键在于他是在怎样文化社群中成长,而文化社群的核心在我看来便文字以及语言。
也正由于不像文字那样需要人们借助想象思考的意识与书写记录的工具才能交流表达的特点,语言是能直接依靠发声器官进行交流的。语言的形成也因此早于文字。
由于生物的信息交流需要,语言形成本身其实就是作为描述客观事件、传递信息的工具,帮助人们把观察、感受到的外界信息借助语言向他人传递,这也决定了语言本身是需要包含一定理性的(当然有意地撒谎也是需要结合事实逻辑的),而文字真正的形成则处于庙堂之中,其原本的功能并非客观描述,而是由祭司与占卜者们结合部分现象与事实的想象创造,这其中人们去构想创造不存在的神灵、怪物以及自然中不合事实常理的力量与事物,祈求能解释当下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并对构想出的文字与图案加上一定的信仰,在其中寄托特定的意愿。文字并不能让看到的人直接接触作者,也不同于用语言对话时能直接接触对方并从对方身上获取大量非语言的身体信息来综合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信息那样(这也是为何人们在对话时往往能很容易依照对方身体分辨是否说谎的原因所在),这也造成了即使文字内容再混乱离谱也会有人信以为真。正是由于书写者与阅读者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的交流与“接触”,文字便自然演变得语义浓缩并饱含情感,没有了人们面对面交流接收到的丰富而复杂的身体信息,文字的表达相较于语言更为纯粹地转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想法。
纵观其发明起源,语言与文字本身虽然是人们构想创造的工具,但其相较于其他信息交流的工具具备着明显的优点,因此语言文字渐渐地被常用于日常描述,交流工具也往往会演变得更为通用而便捷,这其中人们会赋予语言文字更多更丰富的意义。交流便得以包含了谁在说、说了什么、为什么这么说、想说什么、为什么这么想以及说给了谁的一个表达过程以及相近的一个接收过程。这个过程也说明了任何脱离了表达者的语言与文字都是残缺的,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一句简单的“很好”,在不同表达者表达出来后的意思不会是完全相同的,A说的可能是偏向赞扬,而B则可能是在嘲讽。而且我们说出来的任何一句话,写下来的任何一行字,都是关联着我们情感的,语言文字是过去数百上千年的先人基于自然的观察、思考创造出来的,而往往表达者只是借助语言文字去传达那些不同于语言文字理性的情感与想法。我们的话与字都深刻地融入了各类情感,融入了我们内心的自我,但其实语言文字自身对表达效果并无太大的影响,在乡间生活的人们完全可以不借助名字来辨认彼此,只要说一句“是我啊”便能让他人知道自己是谁,这也同样表现了纯粹的语言与文字表达的含义并不是完整的。
文字是字符与情感的结合,对这种情感的描述则是我们无数先人不断描述逐步积累起来的,文字看似是无声的语言,但这种无声中实则交融了我们先人无数的情感与思想,诗歌则往往是最为优美饱满的文字:满江红的激扬文字、破阵子的沙场肃杀、水龙呤的无奈叹惋,无不在无声处更胜有声,这种文字中的情感先是作者们饱含情感地表达,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流传给后人,在纵横古今的时间中从未间断,人们不断对其认识理解并加以丰富,从而使大多流传至今的语句被赋予了一定类别的情感,比如我们谈及“喜出望外”便会想到一个人的欣喜无比,谈到“郁闷难耐”我们也会想起自己那时的躁动,谈到“悲愤难平”更会让我们想起被冤枉、被无故责罚时的痛苦等等。细细想来,我们是在学校中不断阅读掌握语法并有了一定的词汇理解后才有能力写下这些文字,而作为书写者的我们写下的何尝不是对于过往历史的传承与发扬呢?
当然这里不得不说,在我看来自古以来从未有人能够准确描述自己的情感,应该从来没有。因为反过来想,如果哪种情感能被准确地表达,那么这种情感的表达很可能会不分时间空间地在该语言区域中被广泛地沿用流传(因为人们往往追求表达的准确与完整)。可是实际上字典中的大多数词语释义几乎都是有古今区别的,不同字典的编撰者对其释义的描述也会不同,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文字中的情感与思想的描述是相对的,每个时代有着其特有的形式,而往往朝代的更迭会带来不同的文化风尚。先人与我们做的更多的是一种揣度与描述的工作,古人与我们用尽可能多的语言声调去描述它、尽可能多的表情动作去展示它、尽可能多的外在行为去诠释它,然后把这些揣度与积累的经验通过思考交融到字词中,由于文字可修正的形态与可原样保留、广泛流传的特点所具备的权威性,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得到了大多数人的了解与承认,然后得益于各个朝代对其的传承与丰富,才有了孔孟老庄思想的千年延续,才有了自甲骨文、金文到今天的楷体的演变,在这其中演变的并不只是字形,文字本身也随着时间的打磨愈发地准确利于使用,利于描述,也利于构建想象空间(当然远非完美),兼顾艺术与实用两大价值,古代的诗歌词曲能得以传颂至今的原因也正是如此,也难怪过去的传说会把文字发明看做惊天大事,我想这种传承的思想也是我们今天所学习汉字的本质所在。
同时正由于任何人对情感的表达都不尽相同,因此文字作为静态的文化媒介则能很好地规范情感的大致特点与表现,比如看到“开心”我们会想到人的面部、行为的特点,这类特点往往是相似的,因此通过现实中的观察积累的经验能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这些字词意义;也正是这种静态而又不失描述的特点使得人们能够方便地跨越时空进行交流;文字本身的特点也注定了需要人们去学习认识这些文字背后的情感特点(更多的来自生活而非学校),需要体会理解体会它的情感,例如“围城”一词,就其表意能理解为包围城市,是一种攻城战术,可是其藉由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被赋予了一个新的意义,也就是其象征着一种处境,身在其中的人想要出去,而在这种处境之外的人则想进来。这种意义假若彼此双方都了解的话交流起这种情感时便能直接使用,这能很好地压缩语句而不失本意。类似的还有心猿意马、南辕北辙、一厢情愿等等诸多成语谚语,这些都极大地节省了语言文字准确表达情感想法所需的精力,也极大地丰富的这一表达涉及的层面本身。成语谚语极其丰富的汉字也因此极大地方便了我们这些使用者,迎合了人们在使用语言中追求准确与简便的需求。自然这种意义的掌握需要学习阅读不断积累,需要人们去潜心理解,也正是不同于往往七岁就能完整掌握的语言,普通大众中存在很多不通文字的人,但这不会改变文字有着比语言更宽广想象空间的事实: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具备良好文字能力的人在信息传播中所具备的优势,他们编辑出浓缩信息与观点的新闻文章、创作出丰富精神生活的文艺作品、建立起引领人类智识前进的哲学与科学思想。
语言看似是文字的有声表达,实则文字中的情感不仅会因表达者自身而改变,这种改变还会发生在接受者对语言的理解上,这个过程中,情感并不能较容易地由表达者准确表达给接受者,就如同没有统一规则的篮球赛,如果传球的人传球是一套,接球的人不认识这一套就不会太轻松地接到球,但是统一规则或者彼此熟悉后整个过程就会变简单可靠,这同样预示着语言文字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当然这也是熟人交流时往往可以借助很简单的语言甚至是旁人完全听不懂的话语(可以不是方言)也能很好地让对方心领神会的原因所在。
语言与文字的表达都会关联到形象,正如前文所谈,这些形象大多是从我们自小的认识世界中不断形成积累的直观经验反映出来的,比如大部分人听到“苹果”后便会想到带有红的青的颜色,形状类圆球的酸甜水果,如果少数人小时候吃的大多是很酸的,这个形象也会改变,但这不会影响大多数人对其形象的认识。即使从未实际接触过,这些形象部分地也会在他人的表达传授中得以保留于心,例如陶渊明就很好地在我们这些后人心中深刻描绘了晋代陶渊明生活过的乡土田园风景以及他身处其中的心境。不过由于语言与文字本身就已经融合了诸多的背景文化并将这些文化传播给了大多数人,我们接触到的任何人大多直接地受到了语言文字自身的影响,教授语文的老师更是如此,就如同社会与个体一样,社会塑造与影响着个体,同时个体也塑造与影响着社会,这么看来,我们任何一个操汉语、写汉字的国人们都是在与汉语与汉字一同演变的,当然这其中名家对其影响很大,诸如孔子、王阳明等等。
可以说,学习语言文字其实就是在获取体验其背后历史文化的资格,如同不学习文言文,再怎么读那些操白话的大家名师解读,我们也难以深入了解诸子之学、史记哲思、词曲隽永一样。在延绵千年的文化面前,一个人无论有多强的创造力能独创新的语言、文字,都不可能会比现有的语言、文字传播更深远、含义更丰富、使用更方便,在面对真正用时间打磨无尽岁月的庞大文化遗产时,这些新的创造只能是被包容,抑或是被遗弃。因为时间与前人已经赋予了我们的语言与文字极为广阔的思想宽度与深度,任何一个认真长期习摹名家字体的人应该能体会这一点,一个字练得多了、看的久了,就会为其结构的巧妙而暗暗称奇,在“义”字(卢中南楷体,下同)中能看到一个人高举着手,向前迈出脚步,好似高抬着头注视着举起来的手一样,显出顶天立地的无畏姿态,表现着舍生取义的情怀;在“亦”字中能看到一个伸开双臂向前行走想要拥抱的人表现出的博大胸怀,能感受到那种“鱼与熊掌亦可”的无欲无求,不在意人生自信面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犬”字则好似能看到一个站起来的狗伸开双臂突出舌头,一笔一划,不仅融入了狗的可爱,也包含着对于那些丧失尊严、人面如犬的人们的憎恶,将其丑态展现无遗。如果不能学好语言与文字,就算我们的人生真的十分满足与充实,也是很难把我们的这种感受传递给大多数人的,只能让掌握语言文字的人去记录自己的表达,其实不大能创造超越死亡的意义。
回到最开始,语言文字只是用于交流传达思想的,也就是说其语言与文字以何种形式出现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达者传达了什么、接受者接收到了什么,如果是以伟大的灵魂去书写经史,经史再苦涩难读也很难使其思想灵魂丧失,而如果是粗俗而怀恶的思想去记录史诗,史诗再雄伟壮丽也难掩其内在的虚伪与丑恶。比起中学作文里重点学习怎么照搬模仿古代先贤或是名师大家的文字,怀着一种怎样的想法心态去写更值得受到指导,再华丽的辞藻也绝不能掩盖文思之肤浅,自然学再多文人诗词也很难丰富我们残缺稚嫩的思想。
人的情感同样如自然世界一样难以捉摸,我想对于文学、哲学应当得到同数学、科学相等的尊重与欣赏,两者都在描述不确定的事物,前者旨在寻求人类内在情感的真理,用文字与思想去构建作品,通过想象与逻辑阐述哲思,尽其所能地想去准确地描述情感与思考;后者则投身于外在的自然世界,希望探求外在宇宙的规律,借助数学与归纳,构建模型与框架,追求在一定环境中尽可能地准确预测一定时空中特定事件的行为走向,两者都在无尽的可能中探求确定的事物,两者探究的看似一外一内,实则早已交融为一,共同成长着,人类文学与哲学的思想创造推动着科学认识论的进步与研究过程的突破,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又完善着文学与哲学的想象与思想,可以说庞大的科学帝国背后一定有着文学与思想帝国的支撑与依靠,两者共同进步成长着。
南怀瑾先生也说过,语言文字都没有办法完整准确地表达人的思想与情感,否则这个世界上就能少有大部分误会。语言三十年一变,因此文字中的思想若想得到完整长久的延绵则需要文字脱离语言而存在,其中当然还具备着诸多要素,还需日后积累思考。
在历史的学习中发现汉字的演化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从观察到并以接近实际形象记录下来的象形文字,逐步演变成隶书小篆、草行楷,愈发地深邃而抽象,也就是变得越发地脱离实际形象,文字发展就如同自然中的生命系统一样,也在稳定环境中朝着愈加复杂而稳定的方向发展着的。当然由于才疏学浅,尚不足以解答此问,可能这也并没有所谓答案,但至少能为日后思考积累上一定的观察经验便是好的。

本人无任何语言学专业知识,仅仅只是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

以上内容可能涉及的参考书目:《乡土中国》《菊与刀》《南怀瑾讲谈录》《存在与时间》《卢中南字帖》《社会学的邀请》
Tags: 动画
#1 - 2020-10-2 12:05
(nobody cares.)
写的很充实,但我没看懂
可有一句话概括一下,,,
#1-1 - 2020-10-2 12:28
萧天
文字承载的信息比语言更为恒久,而语言表达的内容比文字更为丰富
#2 - 2021-1-12 13:08
言以表意,意在言先
#2-1 - 2022-6-20 04:56
4001052
不以词害意。
#2-2 - 2022-6-20 11:38
dhzy
4001052 说: 但,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说反了老哥
#2-3 - 2022-6-20 11:43
4001052
dhzy 说: 说反了老哥
抱歉,确实打错了。我修改一下。
#2-4 - 2022-6-20 11:44
4001052
dhzy 说: 说反了老哥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5 - 2022-6-20 11:48
dhzy
4001052 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gm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