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9-11 17:14 /
写于2016-03-07

很早(刚上大学那会儿?)就听说了大名鼎鼎的《攻壳机动队》,当时就从PT上下了下来,但是估计受到了画风的影响(90年代的画风以近年的视角来看很难说得上美型)没有看下去。今天有幸补了第一部剧场版的重置版,不得不赞叹这部作品观念之超前,之所以给出四星是因为作为重置版画面提升有限,并不是理想中的重置版。

全剧不到一个半小时,除了偶尔的引用名言让人感到晦涩外,剧情还是还是很清晰的,完全谈不上什么“烧脑”,接下来主要记录我对于该作中出现的有关未来科技内容的一点思考(吐槽)。

1. 义体。首先想到的是南非的刀锋战士,作为一名残疾人通过添加义肢已经可以站在人类田径的最高竞技场上,但是看过他比赛的人都知道那个弹簧腿并没有显得多么的高科技。本剧中所展现的义体貌似是生物体与电子机械装置相结合的形式。女主角素子也凭借着这样义体轻松的展现着飞檐走壁。概念上像是肌肉组织提供动力输出,电机装置提供buff。我的第一想法是这不科学——完全没有必要安置生物体了,维护它们的成本肯定比全机械装置要高而且效果也不一定更好。后来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有一种叫做人造肌肉的高科技,读完以后再去看素子的飞檐走壁就感到合情合理了。实践中,美军一直在从事动力外骨骼的研发,游戏COD中也有很好地展示。日常生活中因为可以帮助那些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因此可以预见在5~10年后就会在发达国家得到普及。通俗的讲就是在身上绑了圈机械臂,机械臂接收贴附在身上的传感器发来的信号做出动作。相比之下还是人造肌肉在概念上更加充满想象空间。

2. 电子脑。 电影中的改造人后脖子上都有个“插销”可以通过数据线连接到网络来输入输出信息,如果放在今天的话这个插销肯定可以省了,因为无线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电子脑的概念是整部电影的核心基础,剧情也是围绕它展开的。我的理解是——在攻壳机动队的世界中,个体A与个体B外表、声音都不相同,但是我们并不能断定A与B不是同一个人,因为个体B的电子脑很有可能是个体A的电子脑的拷贝。电子脑的独特性取决于这个大脑的思考方式、这个大脑所承载的记忆;这个概念在今天看来也是很容易接受的——双胞胎A与双胞胎B的不同主要取决于两个人性格的差异,面对相同事物时不同的反应,并不完全一致的记忆,而并非基于长相。在攻壳机动队的世界里,因为电子脑可以直接通过数据线与网络中的电子信息进行交互,这里就大有文章可作了——查改增删在大脑黑客面前都不是事儿。现实中就目前看来这就有些玄学了——看看这个“大新闻”背后的诸多被掩盖的困难就知道,解析人类大脑的输出电信号尚且都有着诸多的困难,遑论将电信号直接输入大脑了。但作为科技乐观主义者,我认为大脑的进化速度是不会快过科技进步的,所以终有一日人类可以完全hack大脑。

3. 人工智能。 电影中除了女主角素子外另一个关键“人物”就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了。AI,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时代有过一段沉沦,进入新千年以后又变得火热起来。由于计算能力的显著提高,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眼看着就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但是人工智能的终极形态——拥有自我意识,真的是可以模拟的吗?如果在得知答案是肯定的前提下,又有什么途径去实现它呢?难道也是基于半导体元器件吗?由此看来,创造自我意识很有可能比hack大脑还要难上N个数量级。
Tags: 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