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18-4-19 13:00
Pleiades (Es Muss Sein.)
似乎有些人在人际交往当中就是比较顺畅,比如说在群体中会有更多的注目度和话语权、以及更容易和更多的具体的个人建立密切(姑且不管是否良性)的人际关系。

于是我想和各位BGMer探讨一下,这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原本就适合这个社会的人际交往规则(比如说外向、不敏感),还是因为他们的确付出了努力去研究社交规则?

亦或者是两者之间的结合,因为性格的原因使得他们本能地多和人进行交往,在这种交往中不自觉地付出了努力,甚至就是因为积极的人际交往行动,使得他们多少制定了小圈子内的人际交往规则?

当然,也有另一种假设,这也是我从他人那里听到的忠告——即是应该努力完善自我,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寻找朋友,而非相反。这也是我比较信奉的信条。可是我又顾虑到,如果我连人和人基本的相处都无法做到,那么即使我自己的能力变得强大,也无法交到朋友的。

最近我陷入了人际交往问题地狱当中,我总觉得我无法和人建立进一步的人际关系(当然也无法找到女朋友),似乎大家在和我聊了一段时间以后,都会认为我是一个无趣的人(可能也是事实),而我也很容易感受到不知道怎么样形成和别人话题的接点。从现实角度来考虑,我认为我应该是要付出努力的,但是一旦行动起来,许多人际交往本身就给我带来心理痛苦。

这是我第一次在BGM小组内发言……可以算是我个人的烦恼,或许也存在公共讨论的空间……
#2 - 2018-4-19 13:37
(江湖夜雨十年灯)
这种问题必然是多方面因素综合造成
既有个人,也有社会和生活成长环境

大抵就是能从社交获取快乐的人更倾向于社交,然后用多得自然熟练度和等级就上来了
和外向内向有关系,但并不是因果关系

其实并不是因为你无趣,而是因为你对别人没用
既无法提供情感体验或快乐,也无法提供价值
社交说到底是一种交换
如果做不到前一种,不妨试试后一种
#2-1 - 2018-4-19 13:59
Pleiades
相当锐利的评论……
如果将其作为正论,那么“无法提供情感体验或快乐”应该也就是无趣的同义词了。
我会试着做到前者,不过因为性格的关系,所以我不抱特别大的希望。就在打下这句话的时候我都能够感觉得到自己思维方式当中的消极。谢谢你的评论。
#2-2 - 2018-4-19 17:44
KAYANO
星团叮 说: 相当锐利的评论……
如果将其作为正论,那么“无法提供情感体验或快乐”应该也就是无趣的同义词了。
我会试着做到前者,不过因为性格的关系,所以我不抱特别大的希望。就在打下这句话的时候我都能够感觉得到自己思...
不,这二者并不等同
起码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有趣”二字是有特定的含义(虽然很模糊)
#3 - 2018-4-19 13:42
(苦恼的时候就进攻右下段)
当然是互相作用的啊。
外向性格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得到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在这上面花费时间精力,在不停的交流中能力也提到提高。至于说“规则”什么的对他们来说也是自然地学会的。这个过程对他们而言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根本不算“努力”。

所谓的“完善自我,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寻找朋友”是有不同的解释的,这一点我也思考过很久。
完善自我包括有不涉及人际交往的提高,简单点说就比如赚钱的能力、专业技能的提高,这些提高之后别人或许会更多因为对你有所求而接触你,你的能力能给别人提供价值,有助于价值的交换,但对友谊的形成就没有直接的作用。但是这毕竟这还是自己更好生活的基础。
而另一方面的是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首先包括基本的交际常识,比如从别人的感受的角度考虑什么该说,如何把话题聊开而不是终结等等。
说道“觉得自己无趣”的话题嘛。在现实中年轻人的普通人际交往很多都来源于共同爱好,但问题是现代娱乐产业细分,一旦你陷入太小众的爱好,很容易就根本没法交流。比如说拿新海诚来跟妹子交流当然要比拿汤浅政明来交流要容易得多,当然如果运气好遇上小众爱好对电波的那也可以。总的来说这方面的努力可以是为了跟更多的人有谈资而去了解一些大众的爱好,至少这是我现在在做的努力。
还有一种努力是跟别人学。我感觉我从多年的社交恐惧中逐渐稍微能走出来,很多都是来源于几个朋友。看着他们的为人处世我非常羡慕,然后多多少少也学到了点。跟他们的交流就不会觉得痛苦,也让我更有动力去尝试改变过于内向的自己。
最后还是得说找女朋友真是难,人生有时候不努力一下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绝望
#3-1 - 2018-4-19 14:26
Pleiades
思索中……看了层主的评论,感觉思考变得更明晰了。
如果把“完善自我”的范畴扩大到“人际交往能力也是自我完善的范畴”,那么这些技巧的努力当然也是需要做的。应该面对几乎所有的人,都应该有“对所有人都比较通用的把话聊开的话题”,但是这些话题的选择,似乎应该有针对性。其实光是想到可以准备一系列预先准备好的话题,就已经是一个努力方向了。
至于“如何让自己显得不无趣”,除了你说到的“应该刻意了解大众的爱好”以外(以前我觉得这种行为不真诚而加以排斥……),一直以来,人际中都存在一种通过开玩笑的方式,进行一种“支配——服从”关系的游戏,如果主动扮演这个游戏当中“支配”的一方,似乎这个扮演者就会被认为是有趣的(主要是异性相处的情景)。比如看到一个图上有猪的广告,男生可能就会跟女生开玩笑:”哎XX你怎么在上面!“女生也不会真的生气,就说”打你哦!“之类的……举了个比较烂俗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这个现象。这种情景在我身边普遍存在,似乎是人际交往当中常见的娱乐方式(直觉:尤其在办公室)。
跟别人学,模仿他人的行为和揣测他人背后的行为也很有用的……也准备这样去做。如果有机会直接请教这样的问题应该是最好的,只不过对方不一定会愿意回答这样的问题,即使回答,也不一定是真心实意地回答。所以先做出假设在验证应该比较好,即使这样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
#3-2 - 2018-4-19 20:33
caleb89
星团叮 说: 思索中……看了层主的评论,感觉思考变得更明晰了。
如果把“完善自我”的范畴扩大到“人际交往能力也是自我完善的范畴”,那么这些技巧的努力当然也是需要做的。应该面对几乎所有的人,都应该有“对所有人都比较通...
这种“游戏”说到底就是创造娱乐的对话(跟他人的对话大概分成交换信息、分享情绪、说服、创造娱乐四种),老实说我是觉得挺无聊的。对我而言如果是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偶尔这么玩玩还可以,要是人际关系主要都是以这个构成的话我真是觉得反感。我觉得这也是没有话题强行这么找话来说的做法,但是如果真的为了合群而去学的话其实也不难学的。
#3-3 - 2018-4-20 21:27
Pleiades
caleb89 说: 这种“游戏”说到底就是创造娱乐的对话(跟他人的对话大概分成交换信息、分享情绪、说服、创造娱乐四种),老实说我是觉得挺无聊的。对我而言如果是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偶尔这么玩玩还可以,要是人际关系主要都是以这个...
唔我也只是观察到普遍有这种互动的存在,应该也并不会为了合群刻意去学。因为这种互动是有概率真的伤害到别人的
#4 - 2018-4-19 14:14
所以人际交往给你带来了什么心理痛苦……
#4-1 - 2018-4-19 14:28
Pleiades
常为自己的愚蠢行为和言论感到追悔莫及。即使意识到其实别人也许并不在意这些行为和言论。
个人觉得更加恐怖的是,有一些我应该做的事情我没有做,但是别人不会明说。
#4-2 - 2018-4-20 01:16
dhzy
星团叮 说: 常为自己的愚蠢行为和言论感到追悔莫及。即使意识到其实别人也许并不在意这些行为和言论。
个人觉得更加恐怖的是,有一些我应该做的事情我没有做,但是别人不会明说。
楼主真是太善良敏感了,为了保持你的纯真本性,我建议,拒绝人际交往(bgm118)
#4-3 - 2018-4-20 10:49
Pleiades
dhzy 说: 楼主真是太善良敏感了,为了保持你的纯真本性,我建议,拒绝人际交往
……cool
#5 - 2018-4-19 14:15
(Anime is a gag, and so are its dilettantes.)
努力。
原本就适合人际交往的说法就跟漫画里面主角身边无理由天降美女倒贴一样意淫。
#5-1 - 2018-4-19 15:37
Pleiades
和楼下的看法截然相反呢~
#6 - 2018-4-19 14:19
他们更适合社交而已,像我这种总是记不住人脸和名字的,谈什么社交(bgm30)
#6-1 - 2018-4-19 15:38
Pleiades
和楼上的看法截然相反呢~
#7 - 2018-4-19 14:33
(好大的关东煮)
命中注定
#7-1 - 2018-4-19 15:38
Pleiades
唔……
#8 - 2018-4-19 14:56
(低头做事)
小友,你需要一个戏言跟班
#8-1 - 2018-4-19 15:38
Pleiades
在这个世界线里,他似乎没能跨越过那条线呢
#8-2 - 2018-4-19 15:56
骏江远河
星团叮 说: 在这个世界线里,他似乎没能跨越过那条线呢
应该是被医院关禁起来了。有没有打算进入恐惧社交的领域
#8-3 - 2018-4-20 21:26
Pleiades
骏江远河 说: 应该是被医院关禁起来了。有没有打算进入恐惧社交的领域
可能……已经有点,
#8-4 - 2018-4-21 09:00
骏江远河
盛夏纷乱 说: 可能……已经有点,
这是困难模式,你敌不过的,一切的一切都要雨露均沾。。
#9 - 2018-4-19 14:57
(为什么有超神作这一评价……)
父母影响 加后天养成  
人际交往有时候确实也分人
如果比较有趣 大家可能都愿意和你交流 其实大家都很忙的时候如果不够有趣或许很难增进第一步
还有就是表现本我吧
#9-1 - 2018-4-19 15:39
Pleiades
大家都很忙的时候或许没有余力去思考这个问题了……但是死线不是一切,
#9-2 - 2018-4-19 15:48
非常交易
星团叮 说: 大家都很忙的时候或许没有余力去思考这个问题了……但是死线不是一切,
你看良木 的回答…或许能收获很多…
#10 - 2018-4-19 15:17
(advaita)
Base
#10-1 - 2018-4-19 15:38
Cedar
良木 说: 前注:文中“自信者”、“自卑者”的划分并非基于词性的褒义贬义,而是以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构造一组二元对立。

自信的人,往往也是乐观的人,他们的目光聚集在同一事物的正面,偏好风险,相信一个未知的行动会...
哇 说得很对 非常赞同 深以为然
#10-2 - 2018-4-19 15:47
非常交易
良木 说: 前注:文中“自信者”、“自卑者”的划分并非基于词性的褒义贬义,而是以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构造一组二元对立。

自信的人,往往也是乐观的人,他们的目光聚集在同一事物的正面,偏好风险,相信一个未知的行动会...
学习了
#10-3 - 2018-4-19 15:55
Yukino
良木 说: 前注:文中“自信者”、“自卑者”的划分并非基于词性的褒义贬义,而是以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构造一组二元对立。

自信的人,往往也是乐观的人,他们的目光聚集在同一事物的正面,偏好风险,相信一个未知的行动会...
受教了。
#10-4 - 2018-4-19 16:26
非常交易
良木 说: 对了,突然想补上一句,古人和现代人的认知活动区别极大。古人没有既地球仪也没有卫星照片,所以他们采取了许多文学式的分析方法便于大众理解,期间也有许多学者给予了更为复杂的哲学构造方法,例如古希腊的原子论者...
所以以修现世的道家文化算不算 精神趋同与现代文化
#10-5 - 2018-4-19 17:25
Pleiades
良木 说: 前注:文中“自信者”、“自卑者”的划分并非基于词性的褒义贬义,而是以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构造一组二元对立。

自信的人,往往也是乐观的人,他们的目光聚集在同一事物的正面,偏好风险,相信一个未知的行动会...
无论是萨特的戏剧、还是对萨特戏剧的解读我都看了,而纪录片我还没有来得及看。

我恰好在刚才与室友聊到当代艺术,对方是创作风格在艺术上更为成熟的前辈,我问他,好的当代艺术是什么样?他想了下,就说,现在的当代艺术都是话语权的争夺,你看看多少年没出过大师了。我就说,那么,现代艺术以前因为标准多少是趋同的,所以没有这样的问题。而当代艺术就是标准与标准之间的战斗。他就笑,认同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就很布尔迪厄了。

必须要承认这几年来,我确实在和人的交往当中,习惯了把自己放在客体的位置而非主体。如果套用上面那个“标准和标准之间的战斗”这样的说法,那就是我像加尔散那样,选择了当逃兵吧。

我还是想说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如果你的记分版确实过于独特,以至于和大众的记分版很少有交集,假如坚守自己的记分版,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可能?又或者说,这个记分版里面如果包含了想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目标,岂不是确实需要做到在别人的记分版当中获得高分?

如果我们坚持”评价标准“的视角,”记分版“的比喻,在自己的标准当中处理人际关系,最优解应该是互相亮出自己的记分版,看看有无交集的可能。但是有没有这样的空间,和具体采用怎么样的交流方式,以及对谁可以亮出自己记分版(这个行动并非没有风险,如果在工作场合挑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就有可能被隐藏了自己立场的和你相反的人给搞了),这也构成一个新的问题。大多数人采用的办法,不是成为他人评价标准的附庸,就是利用各种手段把自己的评价标准强加别人。还是后者比较舒服一些。这有点像海德格尔定义的einspringen和vorausspringen这两种生存状态的区别。
#10-6 - 2018-4-19 22:15
Rくん
看了萨特的《禁闭》,真的是太毒了。在别人身上寻求自己,就把自由也交给了别人。在本剧的场景里,转来转去只有这三面镜子互相照,也找不到多余的东西来分神,更凸显出三个人死钻牛角尖的行为。
于我而言,萨特写的这个故事完美地指明了如何把自由交给别人——只要你去和他们死磕就行了。
#10-7 - 2018-4-19 22:35
Rくん
良木 说: 用查理芒格的话讲,就更简单易懂,“永远不要同一头猪摔跤,因为这样你会把全身弄脏,而对方却乐此不疲。”
可能有点不一样?可能最后谁都没有"乐"此不疲,互相制造痛苦却都欲罢不能。(bgm38)
#10-8 - 2018-4-19 22:54
DrIsaac
良木 说: 毛主席有句“丢掉幻想,准备战斗”,现在读起来,意思又不一样了。如果换种阐释方式,我可以理解为,“舍弃坚信已久的固有观念,勇敢地否定自己的固有认知,去拥抱新事物,承受与之伴随的阵痛。思想上的懒惰和逃避是...
前两天看鲍吾刚的书,有两处笑话。
1.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说:这表现了中国人观念中的此岸与彼岸不是相分离的,因为中国人的天堂里有鸡狗。
2.颜回:他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是一个超自然的存在。
(bgm38)
#10-9 - 2018-4-19 22:55
Rくん
良木 说: 互相制造痛苦却都欲罢不能就是乐此不疲,要不然稍微理性一点的人早就抽手离场了。猪之所以指猪,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猪对肮脏的忍受能力远胜于人。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家庭纠纷,夫妇之间互相伤害,维系婚姻的目的就是...
好吧,好像是我的问题
我又不是鱼,不知道鱼的乐。可能只有反思到其中的无意义的那些瞬间才会感觉到其中的痛苦,沉浸于互相征服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就是另一回事了。
跑个题,虽然我对武侠的故事没太多记忆,却感觉“一定会有这样的武侠故事”。
#10-10 - 2018-4-19 23:03
caleb89
良木 说: 前注:文中“自信者”、“自卑者”的划分并非基于词性的褒义贬义,而是以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构造一组二元对立。

自信的人,往往也是乐观的人,他们的目光聚集在同一事物的正面,偏好风险,相信一个未知的行动会...
要完全做到不顾外界的反馈和评价太难了。巴菲特的例子是极端,他坚持自己的做法得到了回报,当然会坚持。如果你每次都失败,你还能坚持自己的做法吗?
人在做事情时总会有心理的预期,当预期与现实不符时会产生落差。能每次都在落差之前巍然不动的人的内心有多强大我无法想象,而一般人在这个时候都会调整自己的预期。如果我每次跟人交流别人都觉得我无趣,我还能不为所动,不试图根据别人的期望改变自己,我觉得这不是个好的解决办法。
#10-11 - 2018-4-19 23:23
天地守
“成功人士”的自我认同与近乎自大的自信,是否是自我催眠与巧合结合而来的一种错觉?那一部分由于睡眠需求较小且很大程度上可碎片化,进而可以长时间精力充沛地活动的人,在社交上是否具有显著优势(无视智力水平的差异)?
#10-12 - 2018-4-20 00:15
Pleiades
良木 说: 有一部分确实是催眠出来的,然后实际行动中一举成功里就强化了这种认知,直到彻底失效前,都不可能有人能让他回心转意。

比较普遍的情形是,有一部分人尝试过一些办法,后来经过验证发现起到了作用,就坚信不疑地...
咳咳,在下着相太深,怕是要执迷不悟到一个遥远的未来~

从哲学到成功学到宗教玄学的转化应该说是信息量过大,纠葛也有很多,在下脑子准备要宕机了,来决定去补补番休息下脑子~
#10-13 - 2018-4-20 00:37
天地守
良木 说: 有一部分确实是催眠出来的,然后实际行动中一举成功里就强化了这种认知,直到彻底失效前,都不可能有人能让他回心转意。

比较普遍的情形是,有一部分人尝试过一些办法,后来经过验证发现起到了作用,就坚信不疑地...
我提睡眠需求主要是因为以前看科普书籍,书中提及昼夜节律与睡眠需求的关系,而昼夜节律很大程度上受先天因素影响;而不会被外物左右的观念以及近乎狂妄的自信,这种许多“美国富人”拥有的性格特质,似乎源于昼夜节律导致的“幻觉”。(我并不想走向唯生物论的极端,只不过是对哲学了解不足。)
另外,广义的社交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而相当一部分的人际交往,恰恰是“弱者”的苟且。
先睡了,明天有空我会多看些资料,进一步了解你的观点。
#10-14 - 2018-4-20 00:52
土豆
良木 说: 前注:文中“自信者”、“自卑者”的划分并非基于词性的褒义贬义,而是以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构造一组二元对立。

自信的人,往往也是乐观的人,他们的目光聚集在同一事物的正面,偏好风险,相信一个未知的行动会...
看完突然想通了很多问题,受教了!
#10-15 - 2018-4-20 06:39
DrIsaac
良木 说: 习惯就好、习惯就好。。。。西方学者是这样的。在不靠谱的西方学术圈内中发现一个脱离中心主义的学者,我的惊讶程度不亚于兰波的那句振聋发聩的“老天!上帝是个黑鬼!”

汉学家和汉学家之间的水平差异巨大,他们...
赞同。
西方学者还有个好处就是资料全而杂。
话说苏子似乎三教皆通,是个复杂的人。
#10-16 - 2018-4-20 06:54
DrIsaac
良木 说: 有一部分确实是催眠出来的,然后实际行动中一举成功里就强化了这种认知,直到彻底失效前,都不可能有人能让他回心转意。

比较普遍的情形是,有一部分人尝试过一些办法,后来经过验证发现起到了作用,就坚信不疑地...
催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为人的精神是非常精密的仪器,而自我催眠和他人催眠难度差的不是一点两点。我发现上文有一个表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好的自我催眠需要对自身精神有通透的了解。市面很多心理书籍都会说什么放松情绪,想象场景,默念词句。。。在我看来都是歪门邪道,这样往往会引发自身心理的一系列后续问题。我在读古籍的时候,往往看到这样的表述:"他自觉性格过于XX,于是自觉进行XX的修行",在我看来,跟美国商业精英干的是同样的事情。(如:士大夫下田耕作)
还有一点,小孩的自我催眠与大人的自我催眠的难度天差地别。能在儿童时期如此,运气和坚韧缺一不可,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10-17 - 2018-4-20 12:48
DrIsaac
良木 说: 我见过最经典的一个“催眠”案例就是俄国钢琴家&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心理治疗。

现代人有许多寻求付费心理干预的途径,也不一定是心理治疗,巴菲特反复强调自己接受的卡内基课程影响了他的一生——在这...
想起去图书馆找哲学书的时候看选摘本(可恶的是他不点明他是)的感受。在那里,我们甚至有索绪尔读本b38
这样的现象似乎已经延续了很长时间,以至于我看到很多旧书只是因提到西方哲学,社会学,就被啃得狗牙缺齿,斑黑泛黄。。。
我应该改变一下用词,似乎这种自我催眠更接近于中医的修身养性?了解自身,假物而游。我见过有人把自己的情绪当作工具来利用的,特化愤怒这种情绪,借情绪体味生活(这是种特别的情绪,与其他负面情绪不同,他接近压力源。(好像没有什么人会说要接近伤心之地而,愤怒则不然)),当然这就走题了。
最近有一个新概念叫做治未病,我觉得很符合我这种自我催眠的目的,了解自己,自然就不会被外物所胜。
#10-18 - 2018-4-20 14:05
screnary-喵Bus
良木 说: 我见过最经典的一个“催眠”案例就是俄国钢琴家&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心理治疗。

现代人有许多寻求付费心理干预的途径,也不一定是心理治疗,巴菲特反复强调自己接受的卡内基课程影响了他的一生——在这...
哇,马克
#10-19 - 2018-4-20 22:28
Pleiades
良木 说: 毛主席有句“丢掉幻想,准备战斗”,现在读起来,意思又不一样了。如果换种阐释方式,我可以理解为,“舍弃坚信已久的固有观念,勇敢地否定自己的固有认知,去拥抱新事物,承受与之伴随的阵痛。思想上的懒惰和逃避是...
刚才我又把楼上的回答认真地看了一遍。

有一组针对社交网络引发人焦虑感的研究,其中一个案例的描述是这个样子的:”我周末的时候去海边玩,只在沙滩上呆了五分钟就变天了,不得已一整天都在酒店度过。但是凭着我那五分钟拍到的惬意照片,大家都觉得我度过了美好的周末。“类似的事件我也经历过,朋友圈以前我也很爱发,经常把自己学校一些比较好看的角落拍照发上去,有人就跟我说”哇你的学校好漂亮!“我说不是的其实这个学校还在建,到处都是工地,满目狼藉,这么说了还不相信,我只好把这些工地的照片一起拍了发给他看……

如果按照良木君在#10-1的说法,instagram上或者朋友圈上看到的不是实相,而案例中在酒店度过的无聊一天、我在学校里面吸进去的漫天沙尘,这些带来的感受才是实相。如果带入到我个人的苦恼,那就是即便我真的得到了某种策略,达成了我成为”人气之王“的目的(,我所进入的实相也未必是一种好的状态,可能那个时候的我,也还是处在将自身他者化的糟糕境地。

如果我这样的理解偏差不大,那么我其实依然对这个说法持有怀疑态度。我觉得其中的偏差比较微妙——造成自我感觉糟糕的原因,哪些是自我本身的认知和行为,哪些是外在条件的干涉。

我也以比较玄学的方式说一下我对宗教部分的理解,纯粹自我的状态和无我的状态有些接近,初生的婴儿或者不更事的孩童,遇到的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以新奇的目光去看待自己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心无挂碍,他们并不会以既定的标准和眼光来束缚自己的感受。能拥有如此的赤子之心的话,确实这样的人生值得一过。
#10-20 - 2018-4-21 02:02
Pleiades
良木 说: 攻壳机动队无罪里还有这么一句台词,“数人持镜,即有成魔者。非照魔者,造也。即镜可窥见,不可久视”。

我的理解是,人类创造出了镜子,同时也创造出了自己想象中想象的妖魔的形状。当人们拿着工具发现了妖魔,...
谢谢层主耐心写这么多字…
当我很在意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就会很较真,虽然也没有较真的基础…会把对方的字面意思先过一遍,然后再看是不是有疑点。所以可能会给人造成追求确定性的印象~
你说的确实让我换个角度来想,从确定的视角,去感知不断变化的世界,以为这样就可以尽可能把握住这个无穷变化的世界。然而也可能只会债台高筑~
#11 - 2018-4-19 15:21
(大変に気分がいい)
擅长交际的话 交际就跟母语一样的自然
#12 - 2018-4-19 16:20
(少女心 大叔脸)
后者
#13 - 2018-4-19 16:52
(命をかけて演奏します。)
个人认为是后者,不过我入宅作是大春物,渡航八成认为是前者,他那么一说感觉也挺有道理。

仔细一想这个问题就是大春物的主题之一吧(bgm72)
#14 - 2018-4-19 17:07
(。´-д-)
LZ是不是高中生? 感觉我读中学的时候就有过类似的烦恼.
之前看过一个我很赞同的说法. 提到外向的人与内向的人(事先声明一下外向与内向并无优劣之分)的归因策略是不同的, 对待社交的内在态度也是不同的. 对外向者而言, 社交本身就是目的, 与他人交流就是快乐的, 获得其他资源属于side effect. 如果出现不愉快的情形 他们会选择改变社交对象, 并且把这次失败归为外部因素或随机因素(失败不是自己的问题); 而对内向者而言, 社交本身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他们希望通过社交获得实质性的好处(比如新知识, 新资讯)而非心理上的愉悦, 学会交流才是side effect. 正因为他们把社交当作技能, 所以如果出现不愉快的情形, 他们会更多地把失败归为内部原因而自责.

我虽然不觉得内向或外向会完美对应上述特征, 但是这明显是两种不同的社交思路. 这两种不同的思路导致的是交流时完全不同的倾向. 简单来说, 一类会更关注人的特质 讨论时会更多地表露情感或喜恶, 而另一类会更关注物的特质 表述时会更多地暗含因果逻辑或追根溯源..
用你#3-1举的例子.
比如看到一个图上有猪的广告,男生可能就会跟女生开玩笑:”哎XX你怎么在上面!“女生也不会真的生气,就说”打你哦!“之类的……
你认为这是在进行一种[“支配——服从”关系的游戏]. 然而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简单地一个人想挑起另一个人的情绪 而另一个人给出了她真实的回应而已. 不能理解也不奇怪, 因为我也觉得这种互动很无趣.
不过这个例子能看出来你和其他人的思维上的区别: 他们二者的互动是典型的[外向型思路](自创名词) 目的在于调动情绪(可能他们自己并没有发觉自己的目的), 而你作出的分析属于[内向型思路], 希望从表面现象寻找到背后的规律(虽然我认为这个规律并不正确). 这就是你们二者思路的区别. 别人认为你无趣, 让你觉得自己陷入了人际交往问题地狱, 原因大概也是如此. 你不善于调动别人的情绪 也对他们的话题不太感兴趣 但是善于观察与思考背后的规律. 所以与别人说话时时常会把别人问得无所适从..

另一方面, 就像#10-1@良木 所说, 我觉得你把别人的评价看得太重. 你希望获得别人的高评价, 又把获得注目获得话语权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 因此羡慕能够获得他人关注的人, 并把这一切归因于可习得的社交手段, 于是把他们的性格当作自己的追求, 或者说 你希望成为"你自己心中期许的自己". 然而事实上, 你把站在焦点中心的人看得太过完美了. 只注意到了那些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优势, 但是没考虑这样做的代价. 处理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也要耗费大量的精力, 而且很可能要做很多在你看来浪费时间的事情. 甚至 在你眼中[密切的人际关系]可能在他们眼中也只是普通的同学关系.
你太看重所谓的交友了. 关键在于想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你真的想为了交友而去交友吗?

另外, 我不否认社交规则的存在, 但是不同的团体之间的社交规则是不同甚至冲突的. 一个人也无法得知其全貌. 想要掌握所有社交规则是不可能的.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 唯一有用的方式是掌握对方的心理 然后换位思考. 当然, 掌握对方的心理想法并不简单, 具体做法每个人不同,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 不要瞎猜.

最后我要说一句, 冷场一点都不可怕. 大把人说话都冷场过. 没什么痛苦的. 而且我认识的人里 有些我觉得特别开朗的 他们都觉得自己其实并不合群, 一说话就冷场.
#14-1 - 2018-4-21 01:27
Pleiades
我不是高中生哦w

我经历了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然后发现这种情绪问题的来源和人际有关,一个人呆着当然好好的,但是一旦出去和别人交流,很大概率会触发严重的情绪反应。应该说不算是为了交友而交友~而是因为交际问题确实给我带来了苦恼…
#14-2 - 2018-4-21 02:56
Cedar
星团叮 说: 我不是高中生哦w

我经历了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然后发现这种情绪问题的来源和人际有关,一个人呆着当然好好的,但是一旦出去和别人交流,很大概率会触发严重的情绪反应。
其实读了你的回复后发现我们的思路有点像 我中学时就有过类似的经历..和别人说话会很局促拘谨 胡思乱想..包括那个打情骂俏的例子 我以前也有过类似想法 不太理解这种对话方式 然后尝试分析他们做出这种行为的动机..还经常发了消息出去又后悔然后撤回 或者没人回就删掉 之类的..我的回复只是把我的心得写出来了而已 你把回复里的"你"都换成"我"来读 其实问题也不大.
当然 我现在已经不再受这种小事困扰了.
我觉得你真的没必要想太多 摆脱这种心理反应也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 你要做的只有四个
1 大胆开口与人交流 把心里的担忧告诉别人 询问他们的意见
2 失败时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 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时候 比如[我认识的人里 有些我觉得特别开朗的 他们都觉得自己其实并不合群, 一说话就冷场.]
3 不要太较真 不要把自己认定对的事强加到别人身上 而且有时候你认为错的事其实并不是不能做的..
4 换位思考.

其实你说自己不会交流 但是和那位室友聊现代艺术时不是很自如么
我看到你那个教室吵闹的例子..你认为[该工作的时候讲话聊天玩闹确实是不对的]..于是回答时脱口而出用了个"吵"字..这根本不是什么读不懂隐藏规则或者KY的问题 这就是普通的立场问题..你觉得不该做 他们偏要做 你不高兴并想隐晦地指责一下他们不是很正常么..班里太吵时班长直接把老师找过来的情况也不少啊 也没人觉得班长KY啊..不过我觉得你对待这种事还是太较真了..说话的用词和语气可以缓和一点..教室里聊聊天其实真的没什么..他们没犯什么严重错误..如果吵到你了你就让他们小声点就是了..(你不会特意用离开教室的方式表达不满吧..那就太过头了..)
再比如你举的那个微信拍照的例子..别人称赞一下你的校园 你非要让对方承认你校园在施工不漂亮..这就过于较真了啊..你把校园拍得好看 当然就是好看的啊..
所以根本原因还是我说的 你的思维方式和别人不同 有些人就是和有些人不好相处 没必要纠结..你想和更多人相处得更融洽 只要不那么较真 试试上面那4点就好了..
#15 - 2018-4-19 17:21
(必须保卫战争)
加芬克尔当年对他老师帕森斯的一个批评是“判断傀儡”,因为帕森斯太过关注合规则性了。在帕森斯那里,行动者要么是按照某种文化规则行动的“文化傀儡”,要么是基于某些稳定的心理因素行动的“心理学傀儡”,对应到你的问题里,就是一个付出了努力学习社交的文化规则的“人”,和另一个有着性格优势、契合了社交的心理学规则的“人”。

加芬克尔说,这未免太想当然了,因为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充斥了大量权宜性、创生性的工作和努力,规则只是社会中存在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动结构,它只具有一种可说明性,即向其他人说明我做了什么,但不构成具体行动的指导。相反,更为复杂的具体活动始终处在创生之中、构成一个永无止境的、权宜性的行动链条。

我上面说得比较抽象,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是持有一个帕森斯式的、“社交规则”的视角,那么这个来自外部的“社交规则”对你来说是“异治性”的,你始终要用这个非人的视角去审视你自己,去接受它的改造。这很痛苦,效果也未必好。相反,如果你能从加芬克尔那里看到个人行动的创生性、权宜性,那么就可以先抛弃那一套所谓“社交规则”的想当然设定,从而加入到对具体情境以及情境定义的斗争当中。这是一条调动个体能动性的道路,你可以试试。

所以,在这里,我不回答你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你的问题本身造成了你的困扰,需要的是一种视点转换。我不知道你和之前的求规则书的树洞君是什么关系,但这种规则决定论本身就是保守、消极、防卫的。它适合优势者保持优势,但无助于你改变现状,你可能更需要“世界观解咒”。

最后吐槽一句,这个问题实在太像大学时的辩论题了,二分立场下我都觉得自己要选个持方打一轮攻盘了。。。
#15-1 - 2018-4-20 00:55
Pleiades
唔因为我习惯先把一个模糊的主题(比如社交)先拆解成一个对立的维度,我觉得这样才有探讨的切入点。和大学辩论题还是不一样的啦,大学辩论题毕竟非黑即白…

我是可以看懂你所说的理论,其实我并不是没有从这个角度来考虑过这个问题。按我的理解,就好像打羽毛球比赛(我只会打羽毛球),有了规则却没有玩家当然也玩不起来~如果比如说只是想在室外打一下作娱乐,那其实没有人会一定强求一个尺寸标准的场地,都是随便拿个东西卡一下就开始玩了(泥腿子打法)。

不过~要想权宜和创生,我觉得最后都会变成一个玄学,名曰看感觉。那感觉不好就完蛋啦
#15-2 - 2018-4-20 01:32
秘则为花
星团叮 说: 唔因为我习惯先把一个模糊的主题(比如社交)先拆解成一个对立的维度,我觉得这样才有探讨的切入点。和大学辩论题还是不一样的啦,大学辩论题毕竟非黑即白…

我是可以看懂你所说的理论,其实我并不是没有从这个角...
因为我在这里只承担视点转换的作用,所以只是给出一种可能的策略,你觉得玄学很正常。顺带一提,加芬克尔他们搞常人方法学的,也就是涉及社交规则研究的,采用的都是“破坏实验”,即破坏正常的社交过程,将社交场景陌生化,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所以说,会想到社交规则,本身就意味着你将自己与社交场景建构进了一个二元对立的范畴之中,把自己他者化了。一般来说,想了解、意识到社交规则的人,都不应该去了解、意识到社交规则。
#15-3 - 2018-4-20 12:56
Rくん
受教了
我理解的是未必要基于一套很具体的社交框框去行动,根据一些更底层更基本的规则去随意发挥就好了。
钻研社交活动中的规则更像是有所求的时候采取的一种针对性的行为。
#15-4 - 2018-4-20 14:08
秘则为花
Rくん 说: 受教了
我理解的是未必要基于一套很具体的社交框框去行动,根据一些更底层更基本的规则去随意发挥就好了。
钻研社交活动中的规则更像是有所求的时候采取的一种针对性的行为。
这是很正常的想法。我只是觉得lz对规则之类的追求太过刻意了,不是很好。一般人都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15-5 - 2018-4-20 22:55
Pleiades
秘则为花 说: 这是很正常的想法。我只是觉得lz对规则之类的追求太过刻意了,不是很好。一般人都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经常感觉到如果我从心所欲就必然逾越规矩……唉其实就是会KY。举一个现实中发生的KY例子,在教室里有同学问我:”为什么你这么少来教室呢?“当时我没有多想,我就直接回答:”因为教室太吵了。“当时我就感觉到空气瞬间凝固,我就只好补充:”不不,这只是因为我是喜欢安静的类型,所以我比较喜欢安静的状态而已。不是你们的错。“后来他们要讲话的时候,他们就会故意说:”好我们都不要说话,他觉得太吵了。“这是其中一个产生冲突的案例,其余还有很多。我觉得这个场景下我还能说,我觉得确实是在该工作的时候讲话聊天玩闹是不对的,但是其他时候理念发生冲突的时候就难说了,我经常要处理这种冲突。是说确实是不对的啊……虽然有人说那样我可以戴耳机,问题我也不喜欢边工作边听歌,同样会干扰到我。难道我还得自己花个千来块钱去买主动降噪耳机吗,如果是一段时间集中精力工作过后再聊天玩耍,走廊上奔跑都没问题呀。

上面小小抱怨了一下,可是事实就是我对类似隐性的规矩就是不敏感,从而确实导致了许多人疏远我,我也是不好受的。后来从经验中多少也习得一些规训类的规条,那么维持表面的友好似乎可以做到,可是要建立比较深的关系我觉得需要更多的了解……所以才有此一问。
之前我纠结于是否有固定的规则,以及问出了这个辩论赛以为的题目层主给我提供了新的视角……”破坏实验“很有趣呢,应该说这个实验的目的是在锻炼社交适应力吗?就好像只有做新的数学题,才可以检验出真正的数学能力……请问”世界观解咒“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15-6 - 2018-4-21 00:47
秘则为花
星团叮 说: 我经常感觉到如果我从心所欲就必然逾越规矩……唉其实就是会KY。举一个现实中发生的KY例子,在教室里有同学问我:”为什么你这么少来教室呢?“当时我没有多想,我就直接回答:”因为教室太吵了。“当时我就感觉...
因为我只承担视点转换的功能,所以我只说我会怎么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什么是社交?社交是一组对话吗?我肯定不会这么看待。社交,是特定场景下一组人频繁的互动交往,它是人身性的、关系性。社交的关键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是你是谁。事实上,社交场景中充满了大量无意义的寒暄,像早安晚安、你好再见。这种非人身性的、谁都可以拿来说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礼仪”,也就是你认知中的“社交规则”。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问候语往往并不能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恰恰相反,它是人们距离感的来源。真正的好友对你使用敬语时,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陌生感,她生气了,这就是我说要抛弃规则视角的原因。让你始终入不了门的,可能恰恰是这种规则感。

只有了解到社交不是谈话,至少不是谈话内容,不是某种伴随谈话产生的他者化的礼仪规则,才能开始下一步的思考。陌生,是社交的大敌,社交就是要让陌生人变成熟人,那么要怎么营造熟悉感?关于熟悉感,有一个成语叫“会心一笑”。所谓会心一笑,就是我懂你所想的,我了解你看待问题的背景资料。我开口问“你家小明最近怎么样了”肯定比问“晚饭吃了吗”更让你感到熟悉。我找你聊“前几天去魔都旅游怎么样”肯定比聊“中美贸易战如何如何”更有趣。日常谈话向来有很强的跳跃性,这种跳跃来自于大家对“背景资料”的默契,越是熟悉的人,这种默契越高。聊天中跟不上思路,更多是对这种背景资料的了解匮乏。

说到这一步之后,我们跳到开头的那个场景进行分析。你真的是说错话了,是没有“守规矩”吗?或许不是,更多是你的回答本身制造了一种陌生感,将自己排除出去了。完整的语境可能是,班上的学生聚集在教室里有什么谋划,而你不在教室。他们希望听到你对这项谋划的意见,“教室”只是激活大家对这项谋划的记忆的符号,而不是问你不在教室的原因,但你显然没有这种默契。我不把它称为规则,是因为这里的语境是我编造的,它完全是创生性的、权宜性的、不曾固化下来,而是伴随着交往活动的进行不断消亡和被创造,在未来某次谈话中“教室”可能就指代其他东西了。你不能在某个瞬息外把握住它,只能在某个瞬息中去体验它。这算是对数学做题论的一个回应吧。

这就是我说要进行视点转换的原因。作为被动的受体,你是无法确定这群人是在谈论什么的。只有先一步进入群体,去体验它,甚至努力去抓住场景的定义权,主导社交的走向,才能解决你的困境。这同样不是一本规则书,我称之为一种策略。当然,以福柯喜欢的方式,你也可以称其为“战术”。人生是一场战争,所以我才喜欢用争夺、斗争这种字眼。我现在和你谈话,也是在进行一种参与性的、策略性的行动,在和你争夺你的想法控制权。

“世界观解咒”是哈贝马斯从韦伯的《新教伦理》那里拿来的概念。韦伯曾描述过一个宗教祛魅的过程,即外部世界由宗教世界观的不可知不可改造到近代世界观的可知可改造。哈贝马斯说,现在我们亟待再次解咒,即由自然理性下的规则观察者转为沟通理性下的规则构造者。在这次转向中,我们需要重估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我只是在倡导一种实践的取向。
#15-7 - 2018-4-21 01:47
Pleiades
秘则为花 说: 因为我只承担视点转换的功能,所以我只说我会怎么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什么是社交?社交是一组对话吗?我肯定不会这么看待。社交,是特定场景下一组人频繁的互动交往,它是人身性的、关系性。社交的关键不在于你...
转…转受为攻吗(

唔,话说回来,这回我完全明白了,真真是受教了。

顺带一提我和树洞菌其实并不认识哦~只是和他有类似困扰~
#15-8 - 2018-4-21 02:23
dhzy
星团叮 说: 我经常感觉到如果我从心所欲就必然逾越规矩……唉其实就是会KY。举一个现实中发生的KY例子,在教室里有同学问我:”为什么你这么少来教室呢?“当时我没有多想,我就直接回答:”因为教室太吵了。“当时我就感觉...
教室那个栗子,空气凝固是大家觉得你有问题不是他们有问题,你怎么会说出“不是你们的错”(bgm38)
#16 - 2018-4-19 17:46
(动画爱好者)
社交能力不是天生的
#17 - 2018-4-19 17:47
(世界の殼を破られば、我らは生まれずに死んでいく ... ...)
怎么说。。。我觉得擅长社交的人他们能从社交中获取能量并且觉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而我只觉得身体被抽空累死人想回家看我的动画(bgm38)
#17-1 - 2018-4-20 22:59
Pleiades
我也是一样的感受T_T 出去和人打交道一天都觉得很累了。
#18 - 2018-4-19 17:59
(~∧o∧o@∧o@∧o~∧o∧o-∧o~∧o∧o@∧o@∧o~∧o∧o-∧o)
保持礼貌,其他随缘。
#19 - 2018-4-19 18:53
(性情恶劣,不近人情)
只谈个人感受。
小时候在棋院下棋,曾经有那么一两次全身心地投入棋局,我发现跟对手的交流根本不需要语言,一个眼神,一阵呼吸,甚至是一段沉默,都能心领神会,在想象中瞬间完成数度攻防交换。棋院的老师说这是正常情况,而且这就是围棋被称作手谈的缘由。(据大部分棋手说,业5之后这种情况几乎场场都有。另,世纪初国际大赛中惯用这样方法,找对手破绽的棋手有:罗神猪,李世石,李昌镐,崔毒)
人的精神是很不讲道理的东西,据我的经验,在大量的信息交换中,只要对方有千分之几的回应满足期望,就称得上是朋友。如果是千分之几十,所谓生死之交不过如此。围棋所谓手谈,只是将大量的交互限制在极小的范围中罢了。
是否遵循社交规则,对我来说是无所谓的事情。不参加社交自然自由自在,遵循社交规则,压抑自身的情感,所转置出的负面情感也并非一无是处。蒙上眼睛就无所畏惧,捂住耳朵就通透全知,生命的激情与自律的合理主义往往相伴相生。
人生漫长,世事无常,对我来说,随随便便也许才是常态。我不奢求与别人的交往,只是了解自己的精神,改造自己的认知。我知道我对怎样的反映会有怎样的态度,也不断去探索接近对方的想法,但我这样做不是为了理解,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有趣而已。不一定在逆境中作出名为反抗的事情,也不一定在顺境中作出畅快之事,经常作出不合时宜的举动,我这样的人,在古代恐怕会被谩骂成狂,斥责为失心之人吧!
睾鸿铭说,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为什么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做什么。还是那句话,精神这东西是挺不讲理的。也许某天我放弃爱好,或是想做出格之举,我自己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小事大,只在乎吾一心也,这大概就是自称虚无主义者的我的观点吧
#19-1 - 2018-4-20 23:04
Pleiades
精神是不讲道理的……唔,这种随心的状态很快活了~可能确实,如果非要分个子丑卯寅,就容易被外物所困吧。不过于我还是有种冲动,想把事情探个究竟。
#19-2 - 2018-4-21 08:38
DrIsaac
星团叮 说: 精神是不讲道理的……唔,这种随心的状态很快活了~可能确实,如果非要分个子丑卯寅,就容易被外物所困吧。不过于我还是有种冲动,想把事情探个究竟。
人,不一定要相信什么。没有意义,就不能享受生命吗?想要探个究竟,跟探究不到尽头的信念,难道是相排斥的吗?
我认为个人和社会是相平行的,我也许有所谓的"爱",但他不一定是社会期望的那种爱,我个人内心由复杂情绪所交织出的"爱",难道一定是社会共识的那种东西,必须要有相应的表现吗?我那种"爱",那是不能被称做爱的东西,超脱于语言框架的东西吧!
袁弘道在«与龚惟长先生书»中谈人生五种真乐,说"然人生(四种真乐)受用至此,不及十年,家资田产荡尽矣。然后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女之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五快活也。士有此一者,生可无愧,死可不朽矣。"啊啊,多么悲哀啊,这是何等的人间极乐!在意义的背后,在安心感的背后,可曾有过这样复杂而又精致的美?仅仅追求快乐,而对五味杂陈之景熟视无睹,可有对这个多元混沌,超出人类想象的世界的正视?
围棋界有名为至高无上之妙手的耳赤之妙手。千百年来,无数大师对其乐此不疲地诠释。它可攻可守,可进可退,却又不攻不守,不进不退,想必大概是无攻无守,无进无退。呜呼,耳赤之妙手,与所谓的围棋又有什么分别呢?围棋的开局,不也具有同样的韵味吗?诠释的算路,不正是大师自己对围棋的理解吗?算道乎?棋道也。棋道乎?人道也!
#20 - 2018-4-19 18:56
(Moles and Skylarks)
那就不要再反抗自己心理本能反应
#21 - 2018-4-19 21:01
(休息一下,吃點炸雞漢堡吧)
我爸告訴我一句經典的話,一直受用:

假如這里有黑貓,別人在說黑貓,你也說黑貓。假如別人在說這是白貓,你一定不能說這是白貓也不一定非要說這其實是黑貓,也可以選擇不出聲

還有就是社交也不是一概而論,有些團體是專門學術交流的,有一些則是興趣的,還有一些是日常的,要分清楚。當然假如碰到自己覺得能進行其他更深入交流的,就做唄。
#21-1 - 2018-4-20 23:05
Pleiades
的确……可能团体的属性很重要。

以及我可能还是会说”这明明是只黑猫啊“的那种人……如果别人特意问我的话,实在无法说出这是白猫这种话……
#22 - 2018-4-19 23:16
(Q, Σ, Γ, δ, q0, Z0, F)
一切将会依照滚雪球越滚越大。
#22-1 - 2018-4-20 23:05
Pleiades
诶……
#23 - 2018-4-19 23:17
我本人属于社交能力(经验)和社交意愿都不足的类型,不知道lz是什么情况;不论是上学时还是工作后,我都属于被动社交,往往是「からかわれるやつ」,而且某一类人对于拿我“开涮”(未必是恶意的)乐此不疲。
我倾向于不去进行信息量不足的交流,但无意义的对话是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偶尔会尝试介入(或放任自己卷入)这样的对话中,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尝试往往以冷场(或冷笑话)结束。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我乐于独处,也享受独处的乐趣。
如果lz确实因为社交问题而焦虑,可以试着了解一下日常接触的人群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表面上)无意义的聊天打屁;又或者寻找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人,在自己的舒适区内聊一些感兴趣的话题。其实bgm就是一个还算不错的聊天场所,至少大多数情况下是。
#23-1 - 2018-4-20 01:05
Pleiades
我和你的情况也类似,许多人天南海北地聊天,我确实根本无法get到点在哪里。
应该说执着于信息量的话,我也会比较害怕自己被卷入无休止的务虚讨论当中,到最后陷入空幻概念的游戏而脱离有效的思考。
的确寻找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人应该在我的认知内也是最优解。到目前为止的聊天都很愉快ww
#23-2 - 2018-4-20 03:15
absurd
星团叮 说: 我和你的情况也类似,许多人天南海北地聊天,我确实根本无法get到点在哪里。
应该说执着于信息量的话,我也会比较害怕自己被卷入无休止的务虚讨论当中,到最后陷入空幻概念的游戏而脱离有效的思考。
的确寻找志...
過慮了,首先你要有自己的原則
#23-3 - 2018-4-20 22:25
满舰饰假子
不会说话的人强行参与聊天,冷场就算不错了
如果参与聊天的有同事领导等等,很容易祸从口出
#23-4 - 2018-4-20 23:10
Pleiades
满舰饰假子 说: 不会说话的人强行参与聊天,冷场就算不错了
如果参与聊天的有同事领导等等,很容易祸从口出
几乎就是如此。
所以楼上良木君讲得也对,真是令人恐慌的生活~
虽然我觉得这个难道不是中国的情况严重一些么……
#23-5 - 2018-4-21 12:39
天地守
盛夏纷乱 说: 我和你的情况也类似,许多人天南海北地聊天,我确实根本无法get到点在哪里。
应该说执着于信息量的话,我也会比较害怕自己被卷入无休止的务虚讨论当中,到最后陷入空幻概念的游戏而脱离有效的思考。
的确寻找志...
社交不是“务虚讨论”,或者说不存在“讨论”,充其量是“谈论”,重要的不是交换意见,而是社交这一行为本身。闲聊本身不需要意义,社交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生理及心理需求,通过闲聊这种需求得以满足,藉此得以确认自身与所处团体(及其成员)的从属关系并获得归属感。
社交也是一种投资,你越是花时间社交,你在其他活动上能够投入的精力就越少。每个个体能够维持的社会关系是有限的,排除智力因素,是否能够从社交中获得正向激励也会影响个体同时维持的人际关系的上限。排除功利性的考量,广而浅的社交与窄而深的社交都是可取的模式。
回到标题,对于社交能力,先天与后天因素自然都有影响。但是除了“钻营”这种情况之外,社交能力的后天部分不是通过“努力去研究社交规则”得来的,阿良々木君和秘则为花讲得都很好,我就不画蛇添足了。
对于不能凭直觉捕捉他人的复杂意向,即ky的人,获取知识和经验,提升自己的眼界与阅历才是有效提高社交能力的途径。如果你成为长者,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传授人生经验。
#24 - 2018-4-19 23:41
你们思考研究后能改变自己么。。
#25 - 2018-4-20 01:19
如果想的话,自己随时可以在外向与内向性格之间切换。但是那样会让人感觉很奇怪,所以大部分时候选择了内向一直怀疑自己有精神分裂(bgm38)
#26 - 2018-4-20 22:24
(公众号:冷静的历史碎片。B站:满舰饰假子。 ... ... ...)
这些人
与人交往不用付出努力
相反地
独处反而要付出努力来克服寂寞
#26-1 - 2018-4-20 23:10
Pleiades
遇见过这样的人。
#27 - 2018-4-20 23:22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bgm84)
嘛,人也是有各种各样的了
#28 - 2018-4-21 01:30
(戯言なんだよ)
我觉得社交规则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它是流动的,而且不是互斥的。
我不知道你说的“努力”指什么,我当作是学习并掌握社交技巧,比如影视剧里常见的底层主人公模仿上流人士混入他们圈子从而复仇,以及男主人公借助外部力量在每个“选择肢”选择正确选项赚满他人好感度从而攻略。这些在我看来不是真正的人际交往,因为只在乎结果而忽视交往的过程。
真正的交往者是不需要努力过的,或者说在他们心中没有努力过的记忆,你回想一下你最早交到的朋友是不是靠“努力”得来的。
交往我觉得很简单,你想跟他产生连接你就去跟他互动,你不想跟他有关系就不要理他。读空气也是,当你在空气中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不变,什么都不做,比如你上文中说到“在教室里有同学问我:‘为什么你这么少来教室呢?’”,他们不在乎你的原因是什么,只在于你的回答对于这个空气会有怎样的影响。你只要敷衍过去,那就没有影响。如果不对空气施加影响,你就可以来去自如。如果你想改变空气,那你就堂堂正正影响它。你又不想产生冲突、被他人疏远,又不想同流合污,那是不可能的。你应该要想清楚你想要哪个结果,而不是产生冲突了又觉得自己KY。你只要承认自己想改变环境那你就没有KY。如果你是想操纵空气,达成你想要的结果(所有人安安静静地在教室里),那确实要努力学习相关的技巧,但这就不是人际交往了,因为他们对你来说不是人,只是多个变量而已,最后其乐融融的场景也不过是假象。总的来说你要是不愿跟他们交往那就不要跟他们互动;要想跟他们交朋友那就真心实意去做,再看对方如何反应。
#29 - 2018-4-21 11:00
人际交往问题通过阿宅解答,就好比做神父却得了梅毒